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11月2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表了金屬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加工模擬研究部李殿中研究員、李依依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凝固偏析形成新機制,題為“鋼中夾雜物浮力驅動通道偏析”(Inclusion Flotation-driven Channel Segregation in Solidifying Steels,Nature Communications. 5:5572 doi: 10.1038/ncomms6572(2014)。通過百噸級大鋼錠的實物解剖和多尺度計算模擬,該團隊在多年的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中發現,在廣泛應用的鋼種中,夾雜物是引起通道偏析的主要機制。這一研究突破了多年來冶金界普遍認為的經典自然對流理論。通道偏析起源于以氧化物為核心的夾雜物,一定數量和尺寸的夾雜物在糊狀區聚集形成的浮力效應誘導了糊狀區失穩,主導了通道偏析的形成。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控制全氧和氧化物含量,可以顯著減少直至消除通道偏析,在大斷面鑄坯無法實現快速冷卻的條件下,通過控氧純凈化冶煉和合理澆注,仍可以更有效控制偏析。 

  偏析是材料凝固過程中的經典科學問題,它的出現已有上千年歷史,而其基礎理論的建立是在上世紀60年代,核心思想是自然對流驅動偏析。該理論認為鋼的偏析主要是由硫、磷、碳、硅、錳等元素導致的,控制偏析的主要手段是抑制流動。而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上述理論對大尺度鋼鐵材料偏析形成的解釋存在很大爭議,而且無法有效控制偏析。本項研究成果揭示了氧在鋼中的神秘作用,發現氧化物夾雜是偏析形成的核心,從而發展了經典偏析形成理論,實現了偏析控制的重大技術突破,為核電等重大工程用大斷面鋼鐵材料的偏析控制,提高質量找到了新的途徑。 

  自然出版集團將該項研究工作作為亮點在其新聞平臺上進行了發布和評述,題為:“鋼的制備:向完美鑄造邁進!”。 

  評述指出,“本周《自然通訊》報道了鋼在鑄造過程中質量惡化的一個新機制。這一發現可能導致鋼的制備發生改變,從而對全球每年5000萬噸鋼錠、特厚板和大鑄件的制造帶來直接效益。 

  鋼是由不同含量的元素組成的合金。引起制備早期失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材料凝固過程中的成分不均勻分布,即偏析。產生偏析的某些原因已為大家所了解,如鑄造過程中的對流,而對它背后產生機制的解釋仍不清晰,一直存有爭議。 

  李殿中和他的同事們揭示了一個新機制,他們發現氧和輕金屬形成的復合夾雜物引發的流動驅動了鑄造過程中的成分變化。在單重高達650t的系列大鋼錠的實驗中,證實通過減少氧含量可以避免偏析。因此,控制氧含量來改善鋼的質量是個非常有前景的方法?!?nbsp;

  

   圖1 百噸級鑄造鋼錠 

             

   圖2 熱處理中的百噸級鋼錠 

  

   圖3 夾雜物浮力驅動通道偏析演化示意圖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