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具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自主知識產權的“3萬噸/年MEA法生產乙撐胺的工業化”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得到了以清華大學金涌院士為主任的鑒定專家組專家高度評價。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科技成果處處長姜硯茹主持鑒定會。
成果鑒定會現場
MEA法生產乙撐胺技術是大連化物所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專有成套技術,包括工藝技術軟件包及其性能優異催化劑。該技術在催化劑研制、工業化催化劑放大生產、滴流床反應器內構件研發和產品分離技術研究等及其萬噸/年級生產裝置設計、工業化裝置運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發明和創新性成果。
2011年8月,大連化物所與山東聯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我國第一套自主設計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萬噸/年MEA法制備乙撐胺的工業裝置順利投產。該裝置已經平穩運行近4年時間,實現產值近5億元,利潤累計1億元。在此基礎上,山東聯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建了年產3萬噸的乙撐胺裝置,于2015年3月順利投料生產。該工業化裝置工藝科學、合理,運行安全、可靠、綠色清潔,技術指標先進,MEA的轉化率在45%以上,EDA的選擇性在80%以上,EDA純度≧99.7%,DETA 純度99.3%,PIP純度99.9%。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技術創新性強,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反應壓力和EDA選擇性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專家組一致同意該技術通過鑒定,建議加強該技術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