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2015年6月17日和2015年8月20日,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區域低碳發展研究組陸續有2篇研究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在碳排放核算、氣候變化政策領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全球碳循環研究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在我國碳排放核算研究領域,沈陽生態所區域低碳發展研究組聯合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英國東英吉利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國凡爾賽大學聯合氣候和環境科學實驗室、中科院山西煤化學研究所、法國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實驗室、美國馬里蘭大學地球科學系、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污染生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大氣和海洋科學系及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化石燃料與水泥生產碳排放核算修正》(Reduced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production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核算了基于實測排放因子的中國碳排放總量,結果表明中國2013年碳排放總量比先前估計低約14%,重新核算后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至2013年間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二氧化碳,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西方發達國家自1994年以來實際減排量的近百倍。此修正量大于中國同期陸地總的碳匯吸收總量(95億噸二氧化碳)。經過此次重新核算,中國在本世紀氣候變化2 范圍的各種排放情景下,中國的排放空間較原來相比增加25%-70%。該研究核算的碳排放數值可報告、可測量、可核證,是第一套基于同行評議和實測數據的中國國家碳排放核算清單?!蹲匀弧烦霭婕瘓F19日針對這一重要結果召開了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Nature執行主編Nick Campbell主持并有中外數十家媒體參與。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碳循環、全球變化模擬、氣候模型構建、各國制定減排政策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基礎,當前國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碳排放數據發布機構包括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CDIAC)、全球排放數據庫(EDGAR)、世界銀行、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和國際能源署(IEA)。中國已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其排放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中國的工業規模和能源使用量居全球首位,工業技術和能源利用類型多樣,但排放數據卻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及政府機構發布,缺少自主的話語權和基礎數據。

  該研究表明,經計算中國能源消費量比原先估計高10%,但煤炭排放因子比IPCC估計值低40%,煤炭氧化率水平比IPCC推薦值低6%,煤炭平均灰分含量達到27%,水泥生產過程碳排放比IPCC推薦值低40%。該研究系統梳理了中國能源總量、結構及排放部門格局,增加了中國在全球能源、經濟、環境決策及國際談判中的話語權,同時為中國開展針對具體部門和技術的減排措施提供數據支持。該研究可能會使氣候科學家重新審視全球碳循環和碳失匯問題。沈陽生態所和中國科學院污染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分別作為第二單位和第十八單位參與。沈陽生態所劉竹客座研究員作為該論文的首席作者(Lead author)。

  在我國低碳發展政策研究領域,受《自然》主編邀請,沈陽生態所區域低碳發展研究組聯合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等4家科研機構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碳排放峰值的步驟》(Steps to China’s carbon peak)的論文,研究表明如果不采用嚴格的低碳政策和措施,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年將超過2030年。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應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機制能夠確保到2030年達到排放峰值,從2014年到2035年全國累積減排的二氧化碳可達到350億噸。該研究系統性地提出了我國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的四個步驟:(1)強化各個省市自治區排放峰值目標;(2)建立確保透明的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證體系;(3)碳排放權交易由試點省擴展到全國范圍;(4)在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技術。該研究呼吁我國領導人大力推動低碳經濟,這樣既利于我國又能惠及全球。沈陽生態所是該研究成果第一單位。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