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深海多參數實時傳輸浮標”在赤道附近4500米水深的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應用。
“深海多參數實時傳輸浮標”為中國科學院2011年度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經過研發人員3年的研發與測試,于2014年12月研制完成并通過項目驗收。2015年,依應用需求對傳輸浮標進行了通訊系統和錨泊纜系改進,并更換了相關傳感器,使其更適合“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觀測需要,并在“西太平洋中南部水體綜合調查冬季航次”中由“東方紅2”號科學考察船完成布放并開始應用。
“深海多參數實時傳輸浮標”集成了氣象、GPS、剖面海流、剖面溫鹽等諸多傳感器,采用水下感應耦合傳輸技術,通過衛星通信方式可實時獲取海面氣象、浮標位置、水下500米剖面海流和溫鹽數據等資料,并創新性的采用了松弛式錨系結構,有效減輕各個環節部件的受力,布放深度和各項觀測技術指標均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可為我國科學家提供第一手的西太平洋上層海洋長時間序列實時觀測資料,對促進我國大洋氣候與環流研究、提升我國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深海多參數實時傳輸浮標
投放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