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國近海觀測網絡東海站06號綜合觀測研究浮標系統順利完成大修工作,并重新布放進入新一輪觀測周期。
經過前期詳細論證,浮標大修工作自1月下旬正式啟動。技術人員成功進行了浮標的回收工作,并與浮標研制單位和標體維修船廠根據浮標實際狀況確定了大修方案,歷時兩個月完成了浮標主體的大修工作。技術人員在完成浮標現場傳感器和數據采集器集成、聯調后,分別進行了岸上拷機和水上拷機。
4月29日,工程船拖帶完成大修并測試完畢的東海站06號浮標起航,經過近24小時的航行順利抵達預定布放海域。技術人員經過焊接錨鏈、浮標釋放、錨系舒展、抓力錨釋放、觀測設備固定等一系列規范程序操作,06號浮標與4月30日14:24分順利布放就位。
東海站06號浮標自布放以來經歷兩次大修,在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行的同時,實現了部分觀測功能升級,可以進行氣象、水文和部分水質(溫度、鹽度、濁度、葉綠素)、溶解氧等參數的實時觀測,有效獲取目標海域的長周期連續觀測數據。
工程船只拖帶浮標 錨系入水 浮標布放到位
附:東海站06號浮標2012-2015觀測周期主要概況簡介
1. 主要概況
運行時間:2012年10月~2016年1月
觀測參數:水文(波浪、海流)、水質(水溫、鹽度、濁度、葉綠素)和氣象(風速風向、氣壓、氣溫、濕度、能見度)
觀測頻率:1次/30分鐘;
數據有效率:>95%
數據量:自2012年10月布放至2016年01月回收,06號浮標第二觀測周期共在位運行39個月,浮標整體運行穩定,因傳感器故障和電壓異常等原因,導致各觀測參數的數據量有差異,最終獲得有效數據41萬組。
維護情況:為了保障東海站06號觀測浮標系統穩定的獲取有效數據,自20012年10月完成大修布放至2016年1月第二次回收期間,根據浮標系統的運行狀態,共進行了11次的現場維護。維護內容主要包括供電系統、通信系統水下傳感器附著生物的清理工作。
2. 極端天氣數據情況舉例
2015年7月,東海站06號觀測浮標系統經受住2015年第9號臺風“燦鴻”(強熱帶風暴級)的考驗,并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燦鴻”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
2015年第9號臺風“燦鴻”具有“強度大、生命史長、體積龐大”等特點,于6月30日生成,7月4日晚上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7月7日凌晨由強熱帶風暴級加強為臺風級,并以每小時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且強度逐漸加強;9日進入東海東南部海域,最強可達超強臺風級;7月11日下午16時40分左右,“燦鴻”在舟山朱家尖登陸,中心風速達14級。
由于臺風“燦鴻”移動中心恰好經過東海站06號觀測浮標布放點,導致浮標系統整體出現一定移位(1.9海里),且浮標的移位方向與臺風路徑一致。東海站06號觀測浮標系統在如此惡劣的海況條件下,除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一直穩定運行,還獲取了大量有效的臺風移動過程中的實時觀測數據。臺風“燦鴻”期間,06號浮標測得最大陣風36.7m/s,達到12級,最大波高12.5米,最低氣壓968.0hPa,為氣象監控和臺風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基礎數據。
3.創新性試驗和服務于科研情況
為滿足重大海洋科技項目對定點海域長期剖面水體觀測數據需求,自2014年10月19日至2015年11月28日,在近海觀測網絡東海站06號(直徑10米)綜合海洋觀測研究浮標上進行垂直剖面水體傳感器布放、數據采集以及數據傳輸系統的試驗,試驗主要包括儀器備試驗和通訊線纜試驗。由潛水員將3套自容式傳感器組分別安裝于水深10m、20m和30m處的浮標錨鏈上,進行水體垂直剖面參數的定點連續觀測,剖面觀測參數有水溫、鹽度、深度、濁度、葉綠素和溶解氧;同時沿錨鏈垂直布設兩種類型(多芯纜和鎧裝纜)的數據傳輸纜,用于垂直剖面實時傳輸方式可行性驗證。根據天氣和海況情況,技術人員每隔1至2個月進行一次傳感器回收和數據采集,并布放新的傳感器組,同時檢查傳感器、夾具和線纜的使用狀況。此次試驗成功獲取到連續13個月、共計518萬條的垂直剖面觀測數據,為我國東海海域垂直剖面觀測周期序列之最,也為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東海站廣泛開展垂直剖面觀測系統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東海站06號浮標第二觀測周期共運行39個月,所獲得的高質量長序列基礎海洋觀測數據,為海洋科學研究5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近30余個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提供了數據資料和技術支撐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