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DNL1901)何騰副研究員、陳萍研究員等受邀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雜志上發表題為“Hydrogen Carriers”的綜述文章。(DOI:10.1038/natrevmats.2016.59)
大連化物所科研人員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儲氫材料研究進展綜述
氫是潔凈的能源載體,但氫的安全、高效存儲是氫能大規模應用中的技術瓶頸,也是近二十余年來材料研究領域最具挑戰的課題之一。儲氫材料需具有儲氫密度高、吸放氫速度快、操作條件溫和、可逆性好、壽命長等特性。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積累,儲氫材料已由前期的金屬與金屬合金體系逐漸發展為以輕質元素氫化物(如硼氫化物、氨基化合物、氨硼烷及其衍生物等)和多孔吸附材料為主導的材料體系。同時,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的關聯性以及由此提煉出的材料設計思想亦成為儲氫研究的核心。該綜述文章在總結近十五年來輕質元素氫化物儲氫材料研發進展的基礎上,歸納出此類材料可通過金屬取代、復合、絡合等策略進行設計、合成與優化。而這些策略的實施對材料的結構與性能所產生的影響在文中亦有較為深入的討論。在吸附材料方面,對金屬有機框架、共價有機框架等近期熱點材料的組成、孔結構、比表面、官能團等與其吸附熱/吸附量進行了關聯,為該類材料的研發提供了思路。文章還進一步探討了分布式制氫和大規模氫的儲運技術,強調了對廉價、高效、長壽命新型脫氫催化劑材料的迫切需求。最后,該文章對未來儲氫材料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儲氫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依賴于創新性思維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而科研人員在過去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無疑將為此突破奠定基礎。
本文的共同作者還包括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徐強教授、Pachfule Pradip博士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吳慧研究員。其中,徐強和吳慧分別是大連化物所高級伙伴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他們與該所DNL1901組保持著長期良好的合作。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