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以長篇論文(Articles)形式在線刊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論文:“Evolution of carbonated melt to alkali basalt in the South China Sea”,報道了在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及其向堿性玄武巖連續轉化的現象。
張國良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化學所科學家合作,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南海鉆孔巖芯進行了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和礦物學研究,發現了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這對深部碳循環和全球堿性玄武巖成因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咀⑨專禾妓猁}質巖漿含有大量CO2,也是地球上最富稀土元素的巖漿】
地幔存儲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碳,地幔中CO2可能對巖漿的最初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多年來,經典的室內高溫高壓實驗也推斷:在CO2的參與下,地幔中極有可能存在碳酸鹽化的熔體(巖漿),這種熔體可能與堿性玄武巖【注釋:全球海山大多由堿性玄武巖組成】成因有某種關聯。然而,長期以來這種熔體一直只存在于實驗室結果,而CO2與地球上巖漿成因的關聯一直神秘莫測。本次研究發現自然界的碳酸鹽質巖漿可以連續轉化成為堿性玄武巖。
本次研究指出:碳酸鹽質巖漿與巖石圈反應過程中,導致巖石圈吸收了大量稀土元素(磷灰石分離效應,圖1),并使巖漿脫CO2,最終碳酸鹽質巖漿演化成堿性玄武巖。該研究的意義有:1. 確認地球上真實存在碳酸鹽質巖漿;2. 推斷大洋堿性海山下部可能存在大規模稀土礦化帶;3. 熱和薄的巖石圈有利于地球深部CO2遷出地表;4. 巖石圈可能是阻止地球深部CO2遷至地表的重要屏障(見圖2)。
本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海洋專項)以及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原文鏈接: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eo2877.html
圖1. 磷灰石結晶分離效應。磷灰石結晶分離控制了稀土元素和P元素含量,并構建了火成碳酸巖和堿性洋島玄武巖之間的成因鏈條。
圖2. 碳酸鹽質巖漿—巖石圈反應簡化圖。注釋:中國南海停止擴張后,深部的碳酸鹽化熔體穿透了南海極薄的巖石圈(~20 km),其中一部分轉化成了堿性玄武巖;推斷碳酸鹽化熔體穿過正常厚度的巖石圈后,全部被轉化為堿性玄武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