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全球陸地總碳庫約1800 Pg C (Sedjo, 1993),其中土壤以有機質和植物殘體形式貯存的碳量約1480PgC(超過植被貯存的碳量兩倍以上)(Post et al,1982),其中森林占45%Dixon et al,1991),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引起大氣CO2濃度的較大改變(Baldock, 2007)。全球變化條件下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碳庫動態研究或成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應對未來全球氣候危機的關鍵之一。 

  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使用和農業的集約化生產程度的提高使得人類活動引起的進入大氣中的活性氮量急劇升高。與此對應,大氣的氮沉降量也急劇增加,在氮沉降量高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氮飽和現象。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氮循環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對全球變化的影響的關鍵作用。而降水變化和氮沉降對土壤碳截獲潛力及其變化的影響成為了全球碳收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張軍輝研究員帶領的界面生態組陳志杰博士等,以連續接受6年野外施氮處理的長白山典型森林為研究對象,通過室內培養與野外通量觀測,探討了在長期施氮的情況下土壤有機碳穩定性的變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和低施氮量處理(25 kg N ha-1 yr-1)相比,長期的高氮(50 kg N ha-1 yr-1)施加顯著抑制土壤CO2的排放,高氮處理土壤CO2排放速率較對照處理低30%,土壤有機質的穩定性有所提高。其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團聚體對微團聚體的保護作用增強,另一方面是土壤有機質本身的抗分解性提高(同位素13C作為指示指標)。研究結果以Addition of nitrogen enhances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 temperate forest(DOI: 10.1111/ejss.12404)Nitrogen addition impacts on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depending on the forest type: a case study in Changbai Mountain, Northeast China (doi:10.1007/s11368-016-1481-7)為題分別發表于土壤學類雜志的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IF= 3.425)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IF2.206).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A, XDA050203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30530, 41430639, 31470522)資助。 

  文章鏈接:12

  1兩樣地的各個團聚體粒徑的全球增溫潛勢在施氮處理下的差異(SF楊樺林,PF闊葉紅松林,N0為對照,N50為高氮施加) 

  2施氮處理下土壤團聚體的分布規律及大團聚體包裹的微團聚體(Mm)含量變化(0 (N0), 25 (N25) and 50(N50))kg N ha?1 year?1 ).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