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在廈門成功舉辦了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議。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也圓滿完成了會議期間的近海赤潮防控任務,為金磚會議期間的海洋環境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也是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保障我國近海重大活動順利進行的又一成功應用范例。
為了保障金磚會議期間廈門近海環境安全,相關部門早在2016年就啟動了針對目標海域的有害赤潮防控工作,確定改性粘土技術為唯一應急性處置方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作為改性粘土技術的發明者和持有者,受廈門市政府部門委托,承擔了“廈門海域赤潮短期防控與應急消除行動”項目,針對金磚會議廈門海域赤潮的暴發特點及防控要求,制定了詳細的應對方案,配備了新研發的改性粘土專用噴灑設備,籌備了新型改性粘土材料,完成了赤潮應急處置體系建設。
金磚會議召開前夕,廈門同安灣、五緣灣等海區水體浮游植物密度出現異常,應相關部門要求,啟動了赤潮應急處置預案,在廈門市海洋主管部門的統一指揮下連續5天對目標海區采取了防控性改性粘土噴灑作業。金磚會議開幕之前,圓滿完成了行動的預定目標,為金磚會議期間的海洋環境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國際上能夠大規模應用的少數幾種方法之一。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科研團隊研發,具有快速、安全、高效等特點,曾成功應用于我國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有害藻華應急處置中,2014年成為我國赤潮治理國家標準方法(GB/T 30743-2014)。曾獲得包括2015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在內的多個科技獎項。該技術獲得國內外普遍認可,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APEC聯合編纂的《近岸有害赤潮監測與管理對策》一書,成為國內外赤潮治理的指導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