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性肥料是添加脲酶抑制劑或硝化抑制劑,或者同時添加兩種抑制劑的肥料。與普通肥料比可降低氮素淋失48~65%,減少NH3、N2O揮發與排放43~64.7%,提高氮素利用率8~12個百分點,提高肥料磷有效率28%,可降低肥料投入20~30%不減產,每噸僅增加成本40~50元。穩定性肥料對保護資源與環境、降低農業成本及提高種植業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上,生產穩定性肥料的企業以德國的COMPO和BASF、比利時的Solvay、北美的DOW和KOCH為代表,每年歐洲消費量為80萬噸,北美12萬噸,中東和非洲約8萬噸。與我所合作生產穩定性肥料企業約30家,年產量150萬噸,年總產量已達世界穩定性肥料產量的1/3以上,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合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和肥料質量檢驗單位,制定并由有關部門頒布了我國第一個《穩定性肥料》(HG-T 4135-2010)行業標準,規范了相關定義術語,統一了檢驗方法,使穩定性肥料產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各類新型肥料發展日新月異,由于穩定性肥料以其長效高效的特點和成本低廉的優勢,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和農民認可,已成為我國新型肥料中的主導品種。為了進一步規范穩定性肥料市場,迫切需要制定國家標準,引領穩定性肥料健康快速發展。
2015年,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等牽頭制定了《穩定性肥料》國家標準。標準從肥料的功能性檢測入手,檢測指標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該類肥料的特性,檢測方法簡單易操作。
2017年12月29日,《穩定性肥料》國家標準(GB/T35113-2017)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正式公布(國家標準公告2017-32號),并將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國家標準的頒布實施,對于我國新型肥料的創新發展,推動肥料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產品品質,促進化肥零增長行動、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