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學術刊物(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生物資源修復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New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reproductive effort and sexual recruitment contribution between two geographic Zostera marina L. populations in temperate China”。該研究采用現場綜合調查與室內培養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海草床鰻草種群的有性生殖過程及其種群補充貢獻,探討了種群間顯著性差異的主要成因。
鰻草(Zostera marina L.),原名“大葉藻”,系北半球溫帶海域分布最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海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地區的歐亞、北非、北美沿海,其主要生長在地勢平緩泥沙質淺水海底,從潮間帶到潮下帶的淺水區域皆有分布。然而由于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尤其在我國,鰻草床退化嚴重。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是鰻草床保護、管理和修復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有關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系統、定量的研究十分缺乏。
為系統、定量研究鰻草種群補充機制,選取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兩個典型區域地理種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取樣法、固定樣方法和室內種子萌芽培養等方法,從多個角度對比研究了兩個區域鰻草的有性生殖能力、種子大小、種子庫動態、種子萌發時間等有性生殖過程的差異。結果發現,兩個地理種群鰻草有性生殖補充貢獻差異顯著,分別為41.36%和2.53%。匯泉灣和天鵝湖鰻草種群種子的萌發時間也顯著不同,前者發生在秋季,而后者發生在春季。溫度的差異可能是種群間補充顯著性差異的主要成因。
該研究為海草床的保護與修復提供了關鍵性的基礎數據,也將豐富鰻草繁殖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論文由研究生徐少春、王朋梅等人完成,通訊作者為周毅研究員。
論文:Xu SC, Wang P, Zhou Y, Zhang X, Gu R, Liu X, Liu B, Song X, Xu S, Yue S (2018) New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reproductive effort and sexual recruitment contribution between two geographic Zostera marina L. populations in temperate China.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8, 9: 15.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18.00015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18.00015/full
圖1. 威海天鵝湖(A)和青島匯泉灣(B)鰻草種群有性生殖及種群補充過程
圖2.鰻草種子萌發及建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