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的養分特征影響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和過程,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感。環境條件的變化對群落養分特征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物種個體養分狀況的改變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的變化,即植物養分特征的種內和種間變異。目前,氮沉降和刈割對草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和群落結構的影響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在植物種內和種間變異對群落養分變異相對貢獻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對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態化學計量組科研人員以中國北方半干旱草原連續進行七年氮素添加和刈割的實驗平臺為依托,研究了植物種內變異、種間變異及二者協同作用對群落N、P養分含量和N:P的影響。結果表明,氮素添加增加群落N、P含量及N:P,刈割增加群落N含量及N:P。在氮素添加和刈割處理下,種內變異對群落養分變異的相對貢獻均顯著高于種間變異。另外,種內和種間變異對群落N、P含量變化存在負向協同作用,而二者交互作用對群落N含量及N:P變異存在正向作用。該項研究豐富了關于不同生態系統管理措施背景下,氮沉降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植物調控途徑影響的認識。
研究結果以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driving community stoichiometric responses to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mowing in a grassland為題發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雜志(666: 887-893),侯雙利助理研究員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呂曉濤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氮素添加和刈割處理下種內和種間變異對群落養分變異的相對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