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山東省海洋局組織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寧波大學、山東省海洋發展研究會、濱州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東營市河口區海洋發展與漁業局等單位有關專家,在山東東營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的“牡蠣生態礁快速構建與示范”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現場驗收。

  

現場驗收會

  研究團隊立足黃渤海區長牡蠣與近江牡蠣野生資源,結合當地海域潮位信息等水文資料、底質特征、測試礁體的生長存活情況,利用自主開發的牡蠣生態礁構建的專利技術,在不同潮位灘涂點構建了兩個牡蠣礁區。每個礁區由不同數量的礁核按不同排列方式形成方形礁群、環形礁群及條形礁群構成,形成生物量各異的礁區。目前已建成牡蠣生態礁區總面積7.5公頃,其中牡蠣成貝個體總數達11.63萬個,2020年6月在礁區投放了牡蠣附苗器30萬個,牡蠣稚貝總量達1092萬粒。

  該新型生物礁體快速構建技術是基于牡蠣生長速度快、營集群生活的生物學特性,開發在特定環境和技術條件下快速相互粘連成礁的技術,實現牡蠣礁快速構建。該種新型牡蠣礁體具有材質綠色環保的優點,降低了混凝土、石塊等傳統礁體在河口淺灘的沉降風險,且礁體附苗效率高,生物量可控,可顯著提升繁殖期的苗種豐度和礁體的擴張速度。該技術創新性地將牡蠣人工增殖與牡蠣自然礁體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新型生態牡蠣礁生態系統的快速構建。

  牡蠣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溫帶“珊瑚礁”系統,是魚類等動物的棲息地以及撫幼、庇護、捕食場所,在凈化水體、耦合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及消氮、固碳、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計漁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我國具有豐富的牡蠣野生資源,曾在各大河口區存在大量的牡蠣礁系統,但近年來大都處于功能滅絕狀態。此外,我國的牡蠣養殖規模雖居世界首位,但養殖牡蠣生態功能并不能完全代替牡蠣礁生態系統,牡蠣礁保護與修復工作任重道遠。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貝類增養殖與生物技術團隊多年來致力于牡蠣資源保護與利用,生物礁構建技術在東營相關企業的應用與示范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牡蠣生態礁的首次規模構建,推動了基于牡蠣礁系統的環境調控技術發展和當地近江牡蠣資源保護及近海漁業修復,助力國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

  該項目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工程項目相關子課題資助。

   

  牡蠣生態礁群

   

  牡蠣生態礁礁核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