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此,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地下生態過程團隊借助稀土氧化物標記和天然13C同位素示蹤技術,發現植物生長和種類顯著影響團聚體周轉速率,總體表現為團聚性增加(aggregation),即大團聚體(larger aggregates)形成大于破碎過程,物種間團聚體周轉速率的差異與細根屬性有關;植物種間根際激發效應的差異與團聚體周轉速率的差異趨于一致,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聯?;谶@些新發現,發展了一個以團聚體周轉為核心的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框架——“key”模型(圖1):根系加速的團聚體周轉引起的團聚體破碎過程可提高根際激發效應,同時團聚體形成過程可固持根源碳,二者的平衡調控土壤碳的動態變化。該模型將為精確預測土壤有機碳動態提供理論參考。
圖1 以團聚體周轉為核心的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框架——“key”模型
該成果近期以“Rhizosphere priming i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root-driven aggregate turnover”為題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在線發表。地下生態過程組博士生王小紅和陰黎明助理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王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