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2007年,南黃海海域首次出現滸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綠潮,到目前為止綠潮已連續15年暴發。每年綠潮發生過程中,都有大量綠藻在南黃海沿海一線堆積,對沿海地區旅游業和養殖業等社會經濟活動構成嚴重威脅。然而,在大規模綠潮暴發后期,仍有大量漂浮綠藻在南黃海海域沉降、腐爛、分解。對于綠潮后期大量漂浮綠藻死亡分解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的認識極其有限。 

  圍繞黃海綠潮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于仁成研究員帶領有害藻華與海洋生態安全研究團隊,通過多年努力,查清了南黃海海域綠潮后期大量漂浮綠藻的沉降區,揭示了沉降區生態環境在綠潮發生前后發生的獨特變化,相關成果以“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elagophyte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為題發表于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研究團隊以表層沉積物中28-異褐藻甾醇(28-isofucosterol)作為石莼屬綠藻生物標志物,基于多年現場調查數據,發現綠潮后期大量漂浮綠藻主要沉降在山東半島東南部海域(36-36.5 N, 122-124 E)。應用擴增子高通量測序和qPCR等手段分析了綠潮發生前后沉降區浮游植物群落的變化,發現大規模綠潮消退后,沉降區浮游植物中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豐度及優勢度均有明顯增加;綜合相關調查結果,推測浮游植物群落變化受到綠潮發生前后沉降區環境變化和黃海暖流形成的雙重影響。抑食金球藻是一種典型的生態系統破壞性藻華(Ecosystem disruptive algal bloom, EDAB)原因種,2009年以后在黃渤海海域多次形成褐潮,對海域貝類養殖及沿海地區經濟動物苗種孵化產業造成了巨大破壞。深入探究綠潮與褐潮之間的潛在關聯,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黃海綠潮造成的生態環境效應。 

綠藻沉降后促進褐潮原因種生長示意圖

  博士研究生趙佳雨、耿慧霞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專項、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Zhao JY#, Geng HX#, Zhang QC*, Li YF, Kong FZ, Yan T, Zhou MJ, Yang DZ, Yuan YQ, Yu RC*, 2022. 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elagophyte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org/10.1021/acs.est.1c06502.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1c06502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