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團隊在北赤道流與北赤道潛流季節內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北赤道流區垂直方向上同時存在的兩種類型季節內變化信號并揭示其動力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線發表。 

  北赤道流(NEC)作為北太平洋西邊界流的源頭以及熱帶環流和副熱帶環流的分界線,在西北太平洋的水體平衡和熱量收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報道了在北赤道流區表層的北赤道流和次表層的北赤道潛流都存在著明顯的季節內變化,且渦旋活動在季節內變化的調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往觀點認為,表層強化的季節內變化主要發生在13 N以北,次表層強化的季節內振蕩則主要發生在13 N以南,該海域的中尺度渦旋的垂直結構也存在類似分布。 

  胡敦欣院士研究團隊基于潛標直接連續觀測,發現在北赤道流區13 N附近上800米兩種顯著的季節內變化現象同時存在,其中較為高頻的信號表現為表層強化的特征,較為低頻的信號表現為次表層強化的特征,該現象被以往研究所忽略,其動力機制也不清楚。針對這一發現,團隊進一步結合衛星高度計數據和OFES模式數據研究了兩種季節內變化信號的變化規律及來源,發現兩種季節內變化信號分別與130 E至135 E之間局地生成的表層及次表層中尺度渦旋密不可分。 

   

130 E,13 N)潛標ADCP觀測流速顯示的兩種不同頻率、不同垂直結構季節內信號共存現象

  團隊通過能量學分析和動力學分析,揭示了兩種季節內變化的生成機制。發現表層強化的季節內變化是由表層北赤道流的垂向速度剪切導致的斜壓不穩定生成的表層中尺度渦旋所引起,而次表層強化季節內變化的動力機制則更為復雜,是由次表層北赤道潛流在強相位期間,顯著增強的水平速度剪切導致的正壓不穩定生成的次表層中尺度渦旋引起。

  本研究由第一作者中科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王振霄,通訊作者張林林研究員、王凡研究員、胡敦欣院士等人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聯合資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項目資助,研究成果提高了對太平洋北赤道流及北赤道潛流區季節內變化規律和動力學機制的認識。

  文章信息:Z. Wang, L. Zhang*, Y. Hui, F. Wang, and D. Hu, 2022, Two Flavors of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Their Dynamics in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Undercurrent Region, Front. Mar. Sci., 9:845575,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5575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