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菲律賓以東海域次表層渦動能的年際變異規律及其控制機制,促進了對熱帶西太平洋次表層環流多尺度變異規律的認識。 

  菲律賓以東海域是次表層中尺度渦旋活躍的海區,擁有熱帶西太平洋最顯著的次表層渦動能信號。這些渦旋在調節西邊界流季節內變異以及南半球水團沿西邊界向北入侵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次表層渦旋核心大多位于溫躍層以下,很難通過海表要素進行觀測,因此對次表層渦旋的研究亟需直接的次表層觀測資料支持。 

  在NPOCE計劃支持下,團隊在菲律賓以東海域構建了長期連續潛標觀測陣列?;?30oE斷面兩套潛標2至4年的ADCP連續觀測,結合高分辨率模式數據探究了菲律賓以東次表層渦動能的年際變異規律及其與ENSO的關系。 

  研究發現,菲律賓以東海域次表層渦動能具有顯著的年際變化特征,并與ENSO事件密切相關,渦動能變化滯后Nino3.4指數14個月。進一步的能量分析表明,背景流的正壓和斜壓不穩定是渦動能發生年際變化的主要原因,并且正壓不穩定起主導作用。在該海域的南部和北部,正壓不穩定的變化分別與次表層部分的哈馬黑拉渦(HE)和棉蘭老潛流(MUC)有關。HE和MUC的變化受到ENSO事件的調控。厄爾尼諾發生時,日界線以西的海域出現的負海面高度異常以 Rossby波形式向西傳播,對菲律賓以東的西邊界流變化產生遲滯的調控作用,進而通過正壓不穩定過程影響次表層渦動能的年際變化。由于低緯度的Rossby波波速較大,菲律賓以東的南部海域正壓能量轉換率以及次表層渦動能對ENSO的響應更快。 

  該研究由第一作者中科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惠玉超、通訊作者張林林研究員、以及王凡研究員、胡敦欣院士等人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聯合資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項目資助。 

   

a)次表層渦動能(300-700米)的空間分布(b20169-20199月期間的Nino3.4指數(c20169-20199月潛標ADCP130oE,8.5oN觀測的月平均的渦動能時間序列(d)藍線和紅線分別表示區域平均(如a中黑框所示,125o-130oE, 5o-14oN)的次表層渦動能和正壓能量轉換率的年際變化,填色表示Nino3.4指數(a)和(d)中渦動能的計算基于1995-2017年期間OFES模式數據,對(d)中所有曲線都做了12個月低通濾波 

  文章信息: 

  Hui Y., L. Zhang*, Z. Wang, F. Wang and D. Hu, 2022. Interannual modulation of subthermocline eddy kinetic energy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452,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452    

  Zhang L.*, Y. Hui, T. Qu, and D. Hu, 2021,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ubthermocline eddy kinetic energy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J. Phys. Oceanogr., 51, 3, 685-699, https://doi.org/10.1175/JPO-D-20-0101.1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