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日前,海洋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在黑潮與東海陸架低鹽水次表層雙向入侵(two-way intrusions)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黑潮與陸架水交換對東海陸架區鹽分與營養物質收支和中國近海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鹽度是黑潮水區別于陸架低鹽水最重要的特征,黑潮的次表層入侵幾乎是導致陸架水鹽度增加的唯一原因。該研究在臺灣東北到東海南部海域對次表層的鹽度場進行了中性密度面上的EOF分析和解譯。研究次表層黑潮水與東海陸架水的鹽度在不同的等密度面上(isopycnals)時空特征,不僅得到了季節尺度上的內陸架振蕩(inner-shelf oscillation)和外陸架振蕩(outer-shelf oscillation)兩種典型的類型,還發現年際尺度上是典型的跨陸架型(cross-shelf pattern):它表現為跨100m等深線內外區域的單一的位相,且具有顯著的年際變化,特別是它給出了在某些年份的冬季和初春季節的無入侵事件(non-intrusion events),與報道的觀測事實符合。  

  研究還分析了次表層等密度面向陸架區露頭(outcropping)的位置隨季節和年際變化,提出低鹽陸架水向外海方向的潛沉滲入和高鹽黑潮水向陸架方向的爬升入侵是一對矛盾體,進一步分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研究認為,雙向入侵是跨陸架的;動力學上,除受地形抬升外,海洋層結(stratification)的季節變化起重要作用;以24.5等密度面(isopycnal 24.5)為代表的“巨臂露頭”(outcropping giant arm)機制對低鹽陸架水由內陸架向外陸架進而到黑潮區的侵入起到重要的幫助作用。  

  該研究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齊鵬,合作作者為海洋研究所博士畢業生郭云霞。

左圖:內陸架振蕩型(EOF-1,上)和外陸架振蕩型(EOF-1,下);右圖:向陸架/向外海雙向入侵可以解釋為以中繼方式進行 

黑潮無入侵年的冬春季節24.5等密度面“巨臂露頭”可達29.5 N以北 

  文章信息:  

  Qi, P., & Guo, Y.-x. (2022). Interpretation of subsurface salinity EOFs on southern ECS shelf using SODA reanalysis: Large-scale patterns and seasonal to interannual vari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0JC017038. 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7038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