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王海艷研究團隊綜合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方法對廣義簾蛤科(以下簡稱簾蛤科s.l.)貝類分類和系統發育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The new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Veneridae (Bivalvia: Venerida)”發表于TOP期刊-林奈學會動物學雜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

 

簾蛤科s.l.系統發育分析:左圖為基于線粒體全基因組數據構建的簾蛤科系統發育樹及基因排列順序;右圖為基于多基因短片段構建的簾蛤科系統發育樹 

  簾蛤科s.l.是海洋雙殼貝類中經濟價值較大、多樣化水平較高的類群。由于其分布范圍極廣、生境類型多樣、形態變異較大,導致依據傳統形態分類方法建立的簾蛤科分類及其系統演化存在較大爭議,這阻礙了其他相關研究的發展。該研究分別使用148個物種的多基因片段(cox1-16S-h3-28S)和37個物種的49條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構建系統演化樹,是當前簾蛤科系統演化領域中覆蓋類群和使用分子標記最多的研究。 

  基于系統演化研究結果,結合線粒體基因組功能基因組成和排列順序、貝殼形態等特征,發現簾蛤科s.l.物種分成了兩個支持度較高的支系(支系A和B),分別包含4個和10個亞科。研究建議將簾蛤科s.l.分成兩個科:支系A為簾蛤科Veneridae,典型特征為殼表通常具有形態變化較大的同心肋;支系B為文蛤科Meretricidae,典型特征為殼表通常光滑或有較弱的同心刻紋。對常見簾蛤科貝類的分類地位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支持仙女蛤亞科Callistinae和卵蛤亞科Pitarinae為有效亞科;雪蛤屬Placamen歸入鏡蛤亞科Dosiniinae;皺紋蛤屬Periglypta歸入簾蛤亞科Venerinae,凸卵蛤屬Pelecyora歸入卵蛤亞科,光殼蛤屬Lioconcha和齒紋卵蛤屬Hyphantosoma歸入美女蛤亞科;鱗杓拿蛤歸入帝汶蛤屬Timoclea,拉丁名更改為Timoclea squamosus,同時將杓拿蛤屬Anomalodiscus 降為帝汶蛤屬的亞屬;將裂紋格特蛤和日本格特蛤歸入綴錦蛤屬中,并更名為裂紋綴錦蛤Tapes hiantina和日本綴錦蛤Tapes japonica;將日本閉殼蛤Claudiconcha japonica移出住石蛤亞科;確定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和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為兩個獨立有效的種。該研究澄清了國際同行關注的簾蛤科貝類系統發育的難點和焦點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研究還發現,多基因短片段適用于較低階元的系統發育關系研究,而線粒體基因組數據能夠解決更高階元之間的演化關系。此外,簾蛤科貝類線粒體基因組功能基因排列順序表現出與系統發育高度相關的保守性,可以作為衡量簾蛤科貝類物種間演化關系的重要依據。 

  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項目資助。劉玉盟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海艷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https://academic.oup.com/zoolinnea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zoolinnean/zlac047/6619051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