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Nature發表Correspondence(通訊)文章。文章指出,全球的大量陳舊基礎設施可能存在重大隱患,近年來因腐蝕造成的橋梁、樓房垮塌等事故頻發,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美國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在2016年的研究報告中就已報道,每年腐蝕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5萬億美元。由海洋所牽頭、侯保榮院士任首席科學家的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于2016年報道,我國2014年的腐蝕成本高達2.1萬億元人民幣。
文章強調,人類基于現有的技術儲備和專業知識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應對腐蝕問題,加之大數據共享支持,人類有能力控制腐蝕風險。然而,腐蝕成本研究報告發布以來,應對腐蝕損失和防治腐蝕災害的進展十分緩慢,充其量僅僅是在發生事故后采取被動防護措施。文章號召工業界和政府聯合起來,從技術和政策層面上共同應對材料腐蝕對社會造成的嚴重不良影響。
海洋所徐瑋辰副研究員為文章第一作者,張瑞永研究員和段繼周研究員為共同作者,海洋所特聘研究員、美國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前主席Donald Terry Greenfield為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1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