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邢前國團隊劉欣研究員、博士研究生李杰、侯英卓等發表了系列研究論文,旨在探討漁業活動及相關漁業管理 (專屬經濟區政策、捕撈限制等)行為、自然過程等對海上捕撈漁業活動的沖擊與影響。

針對中國大陸近海2013至2020年的研究(Geng et al.,?2023)顯示,我國51%的漁業活動集中于距海岸線40公里以內的海域,92%的漁業活動發生在距離岸線100公里以內區域。2013至2016年,近海捕撈的熱點漁區主要分布在渤海,黃海北部以及東海;2017年以來,熱點漁區逐漸破碎化并向南部海域移動,而且面積大幅減小。自主休漁期和國內海洋保護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了漁業捕撈,導致2013至2020 年中國海洋捕撈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20年總體漁業捕撈強度比2019 年下降了14%,比COVID-19疫情前三年(2017-2019 年)平均值下降了6%。

圖1. 中國大陸沿海冷熱點漁業捕撈區(Geng et al.,?2023)

基于船舶AIS及衛星遙感數據在北印度洋的觀測研究表明(Li et al.,?2024),北印度洋漁船高度集中在馬爾代夫、阿曼等專屬經濟區外圍印度洋公海、??撕{、印度近岸海域,塞舌爾群島海域及巴林灣的捕撈區和開放式養殖用海海域。北印度洋漁業活動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7月漁業活動強度最低,與臺風活動以及高溫有關。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海上漁船數據急劇下降;隨后至2023年,漁船活動熱度逐年上升。

圖2. 北印度洋漁船分布及季節與年際變化(Li et al.,?2024)

針對高空間分辨率可持續發展衛星(SDGSAT-1)可見光載荷技術,研究團隊開發了典型海洋藻華識別及泥沙反演算法(Hou et al.,?2023),用以精確監測、評估海洋水質變化與海洋藻華對海洋生物和生境的影響。結果發現,中國近海與北印度洋兩個區域的藻華發生對近海海洋捕撈沒有明顯影響。

圖3. 萊州灣泥沙與藻華分布(Hou et al.,?2023)

該項區域對比研究表明,控制近海海洋漁業捕撈是中國應長期堅持力行的國策,符合中國近海漁業從捕撈到養殖的結構轉型要求,有助于我國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的進程。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等期刊,其中2項成果成功入選《地球大數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 2024》SDG14.4案例。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4207618)、地球科學大數據工程(No.XDA19090123,?XDA19060501)等項目支持。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