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2天,航程4500多海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近海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中國首次近海海洋科學綜合考察“開放共享”航次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生物地球化學、海洋地質等領域多學科考察任務,為建立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資源共享機制和科學考察船“共管、公用、專業運行”管理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突破制約海洋考察瓶頸,探索共享之路
我國有著遼闊的海疆和豐富海洋資源,國家投入了大量資源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呈現出百舸爭旒的局面。但船舶、人員、數據、資料、樣品、設備的部門所有和不能共享,致使海洋調查項目特別是中小型科研項目無法完成相關海上調查和數據、資料、樣品等第一手資料的獲取,嚴重制約著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的進程。
基于打破制約我國海洋科學考察發展的瓶頸,海洋研究所在探索建立我國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機制和船舶“共管、公用、專業運行”管理模式的思路下,以“科學三號”考察船為平臺,在負擔150萬元基本航線運行費的基礎上,面向全國涉??蒲性核?,于9月16日至10月18日組織開展了青島-舟山-廈門-三亞-青島航線南黃海、東海和南海6條固定科學考察斷面和非基本航線水文、化學、生態要素、底質分布的空間結構等中國近海海洋科學綜合考察開放共享航次的綜合考察,獲取了我國近海一大批寶貴的科學資料、數據和樣品,并取得了圓滿成功。組織定期、固定斷面上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定期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建立船舶、人員、資料、數據和設備等共享機制、中國近海關鍵過程進行長期多學科綜合觀測機制和考察船“共管、公用、專業運行”管理模式,對我國近海海洋環境演變和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研究,獲取近海標準斷面周期性、連續性的數據資料,促進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多學科交叉與熔融,推動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確定開放共享,共管、公用、專業運行原則
在開放共享的理念下,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開放共享航次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科技教育界的廣泛好評,為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
為探索海洋科學考察共享模式,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海洋研究所聯合眾多科研院所,就船舶共享、調查內容、航次設計、站點布設、共享范圍進行了研討,確定開放共享原則。一是科學考察船對全國開放并共享船舶設備,開放共享航次任務規定的調查內容實行共享。二是采集的數據、水文、生物和地質資料,海洋研究所科技檔案室保留原件,項目單位保留全拷貝件;三是采集的水樣,項目單位保存和測試分析,采集的生物和地質標本,海洋研究所和項目單位各保留一半,項目單位用于樣品測試分析和研究,并在航次結束后6個月內,將原始數據匯交至海洋研究所科技檔案室;四是基本航線上所采集的數據資料和樣品,海洋研究所和項目單位共同享優先使用權,基本航線以外采集的數據資料和樣品,項目單位單獨享有優先使用權;五是航次結束后的2年內海洋研究所和項目單位共同享有和項目單位單獨享有數據資料、樣品的優先使用權,并在優先使用權期滿后,數據資料、樣品匯入海洋科學數據庫面向全國開放。
三、統籌協調,開放共享,成效顯著
海上科學考察是多學科交叉、團結協作的過程。針對參加開放共享航次單位多、人員多、項目多、作業海區不同的實際情況,成立了開放共享航次領導小組和考察作業領導小組,分工負責??疾齑L負責船舶運行、安全保障和技術支撐;航段首席科學家與科考隊長負責考察作業任務組織實施和參加單位人員、任務、設備的協調,并針對任務情況采取了四個航段分航段作業、分航段更替科考考察人員,四個航段均有考察任務的項目人員全程在航,在不同航段首席科學家的組織領導下開展既定考察作業任務的方式。
共享平臺的搭建和考察船“共管、公用、專業運行”管理模式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考察過程中,來自不同單位的科考人員,不分項目單位,不分船員和考察隊員,團結協作,人員和設備“共享”得到了充分發揮,順利完成了全程重力測量和水樣采集,走航連續觀測海水表層二氧化碳、溶解氧、表層水溫、鹽度;每個站位利用光譜儀測水色光譜和黃色物質,利用多參數水質監測儀觀測葉綠素-a濃度和濁度,利用Lisst-100激光測沙儀測量泥沙粒徑譜和沉降譜;取表層水樣進行懸浮泥沙濃度、葉綠素分析;間隔站位進行生物拖網和底質取樣等36個項目62個站位的考察任務,獲取了一大批寶貴的現場數據資料和樣品。同時,在南海水深達2400多米的特定海區圓滿完成了我國自行研制的“極區剖面測量系統”的裝備試驗和兩枚剖面浮標布放,并成功回收“極區剖面測量系統”,取得了寶貴的科研數據和回收經驗,為執行2007年我國北極冰下物理海洋科學考察,布放和回收“極區剖面測量系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北部灣海域進行了定點內波觀測實驗和海底觀測設備維護,并順利為海底觀測設備更換電池和完成了長江口海區調查任務。
四、創立科學考察與人才培養同步進行的新模式
開放共享得到了眾多單位的積極響應。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中國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海油,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自動化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19家涉海單位112人參加了多學科綜合調查。
針對初次參加海上作業人員比例較大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完成預定科考任務基礎上,考察隊創建了海上考察與人才培養同步進行的新模式-“海上大學”,就航次途徑海域的科學問題、海洋探測技術、西太平洋與地球系統科學、黃東陸架海底質沉積物的分布規律及其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意義、海洋細菌的作用、深海探測-地球觀測系統的新熱點、氣候變化與碳循環、ARGO浮標探測技術及其應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