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行的重點項目驗收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主持的重點項目“長江口水域富營養化特性及對策研究”以綜合評價A的優良成績,得到專家的一致肯定,順利通過國家基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
該項目于2004年立項,針對長江口水域富營養化問題,歷經四年的研究,綜合分析了長江口水域營養鹽的長期變化規律、人類活動對該水域富營養化的影響以及河口生態系統對富營養化的響應;系統調查和評價了該水域富營養化的現狀與特點;深入分析了長江徑流、最大混濁帶、上升流、大氣濕沉降、生物作用等關鍵過程對長江口水域富營養化的影響;建立了能夠描述該水域富營養化過程的水動力—化學—生物耦合模型,揭示了該水域富營養化的形成機制;并從宏觀調控與綜合整治兩個方面,分別提出了長江口水域富營養的控制原理與方法。自2004年以來,該項目已發表論文達62篇,其中SCI/EI論文25篇,完成相關專著1部。
專家組認為,該項目以40年來長江口水域富營養化長期演變過程為切入點,通過連續4年17次現場季度調查,從長江徑流、最大渾濁帶、上升流、生物過程等諸方面綜合研究了該水域富營養化的形成機制與特點,在國內尚屬首次;該項目中的一些新發現、新觀點和新方法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其中有關長江徑流氮磷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和控制機制、最大渾濁帶對水域富營養化形成的緩沖機制、等鹽線與該水域富營養化的關系等學術觀點具有新穎性;首次建立了描述該水域富營養化形成的生態模型,不僅充分體現了水文、物理、生物、化學等諸學科的交叉和綜合,而且提出了以此模型為基礎的該水域環境容量、總量控制和預測預警原理與方法,具有原創性;項目提出的該水域富營養化控制方法與對策,不僅具有學術意義,而且還體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
專家組一致認為,通過四年的研究,該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形成了一支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隊伍,促進了國內外河口富營養化的學術交流。項目按照計劃任務書要求,全面、超額完成了各項任務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圓滿結題。(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