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7月13-18日韓國首爾舉行的第14屆國際催化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當選為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主席(任期4年)。國際催化理事會歷任主席主要由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著名科學家擔任。李燦是國際催化理事會創立半個多世紀以來當選該學會主席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也是出任該學會主席的第一位發展中國家科學家。
國際催化理事會創立于1956年美國費城,創立以來為促進國際催化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國際催化領域最權威的學術組織。目前由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的60多位理事組成。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每四年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辦國際催化大會,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14屆。該大會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影響最廣泛的催化大會,也是化學和化工領域涉及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之一。
李燦從1998年開始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理事, 2004年在巴黎舉行的第13屆國際催化大會上當選為副主席, 并獲得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催化獎(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獎勵在國際催化領域取得杰出科學成就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在第14屆會議上李燦升任為主席,這標志著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催化研究逐漸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李燦院士主要從事催化科學和光譜學的研究工作。利用原位紅外光譜觀察到甲烷和分子氧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態及其反應物種;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并開始商品化生產;在國際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譜解決分子篩骨架雜原子配位結構等催化領域的重大問題;發展了納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潔燃料油超深度脫硫技術等。近年來致力于太陽能科學利用的研究,在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曾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獎勵。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大連化物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