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來連參加“第十三屆國際生物技術大會”的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K. Barry Sharpless教授到大連化物所進行學術訪問。
K. Barry Sharpless教授依次參觀了生物技術研究部的海洋生物產品工程、生物質高效轉化和組分中藥研究組、應用催化研究室的分子篩材料合成與催化應用研究組和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分子催化和原位表征研究組, 對各研究組的科研工作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在參觀過程中,Sharpless教授特別關注了組分中藥研究組使用click chemistry制備液相色譜分離材料的工作。Sharpless教授于2001年提出了click chemistry的概念,大連化物所組分中藥研究組從2005年開始進行click chemistry的研究,將click chemistry拓展到了硅膠基質分離材料制備領域,成功發展了基于click chemistry的分離材料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色譜分離材料并且在中藥等復雜樣品分離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相關研究工作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期刊上發表,引起了Sharpless教授的興趣。組分中藥研究組向Sharpless教授介紹了在click chemistry方面的工作,并展示了基于click chemistry的分離材料和液相色譜柱。Sharpless教授對click chemistry用于分離材料制備的研究和天然產物篩選樣品庫及其制備技術非常感興趣,并且表示了希望今后在材料合成、天然產物活性篩選和結構改造方面有機會能合作。
在參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時,Sharpless教授對分子催化和原位表征研究組將Sharless體系催化劑實現固載化表示極大的興趣和肯定,對在多相手性催化方面的研究表示了贊賞。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Sharpless教授報道了在四異丙氧基鈦和酒石酸二乙酯存在下,用叔丁基過氧化氫作氧化劑進行烯丙醇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被稱為不對稱催化領域劃時代的發現,稱之為Sharless體系。如今,Sharless體系己經成為一種通用的標準方法,使用廉價的手性試劑,適用于各種烯丙醇的不對稱環氧化,并兼具較高的催化活性和對映體選擇性,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由于Sharpless教授在不對稱環氧化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他與在其它兩位在不對稱催化領域做出杰出成就的Knowels和Noyori教授共同被授予200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分子催化和原位表征研究組采用有機無機雜化的方式將手性酒石酸衍生物嫁接到無機載體的表面上,合成所需的有機-無機雜化的手性Sharpless催化新材料。這樣的雜化材料可代替手性的酒石酸二乙酯與Ti(OiPr)4進行配位組成多相催化體系。該多相催化劑對烯丙醇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取得80%的對映體選擇性,這一結果與均相的Sharpless體系相近。反應結束后只需通過簡單的過濾,即可將催化劑從反應混合物中分離出來。這也是有機-無機雜化手性催化劑用于烯丙醇不對稱環氧化反應的第一個例子。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向松,李燦等Angew. Chem. Int. Ed., 41 (2002) 821)上,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此外,Sharpless教授認為分子催化和原位表征研究組在光譜表征方面具有先進的儀器,這將進一步促進多相手性方面的研究。(大連化物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