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9年橋梁耐久性論壇”在廣州召開,中科院海洋所侯保榮院士應邀出席了這次橋梁領域的高端盛會,并做了題為“海洋鋼結構浪花飛濺區防腐蝕技術”的特邀報告。
本次橋梁耐久性論壇由《橋梁》雜志社等主辦,港珠澳大橋前期協調工作小組等單位協辦。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橋梁耐久性技術問題和科技創新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侯保榮院士的特邀報告對腐蝕的危害、海洋浪花飛濺區腐蝕嚴重性以及浪花飛濺區新型防腐蝕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就鋼筋混凝土腐蝕與防護問題進行了交流。報告對腐蝕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從腐蝕的角度對影響橋梁耐久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受到了到場專家和代表的廣泛關注。
橋梁耐久性問題是影響橋梁使用壽命、確保結構安全的關鍵因素。我國正在開展新一輪大規模的橋梁建設,特別是海洋長大橋梁,國家不斷地提出更高的設計壽命和使用年限,如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青島海灣跨海大橋提出設計使用壽命100年;港珠澳大橋則提出了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美國舊金山新海灣大橋設計壽命更是增加到了150年。當橋梁滿足其結構性能和力學性能之后,腐蝕環境是影響其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如何避免橋梁結構因腐蝕而劣化,甚至失效是橋梁建設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關注的熱點。
據統計,腐蝕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美國于2002年發布的本國第7次腐蝕損失調查結果表明,1999至2001年間,美國每年的直接腐蝕損失是2760億美元,約占其GDP的3.1%。我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如按腐蝕約占GDP的3.1%計算,2008年我國因腐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但如果腐蝕研究和防護工作做得好,其中25~40%的腐蝕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大力開展結構材料的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意義重大。(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