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屆中國國際腐蝕控制大會暨展覽會在安徽蕭縣召開,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應邀參加本次大會并在開幕式上作了重要發言。本次大會由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主辦,蕭縣縣委承辦,來自21個國家、地區的行業組織和企業代表、國內外專家、學者等近千人參加了本次盛會,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作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出席了本次會議。大會以“綠色防腐,科技防腐”為主題,大會期間共簽約了項目31個,簽約金額17.232億元。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素有“中國書畫之鄉”的美譽,是國內防腐施工的重要發源地。蕭縣防腐產業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全縣現有人口128萬,而防腐蝕從業人員達12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10%、全縣勞務輸出的50%;全縣現有防腐施工技術人員6100多人,11家企業具有一級防腐施工資質,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據統計,2008年,蕭縣防腐產業總量達41億元,實現勞務收入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來自于防腐勞務收入。蕭縣防腐施工隊伍參與建設了三峽水電站、西氣東輸、秦山核電站、連云港核電站、奧運會體育場館、天安門觀禮臺等一大批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工程遍布除臺灣省以外的國內所有地區,并在大慶、天津、新疆、福建等地建立了30多個重點基地。近五年來,蕭縣防腐企業還走出了國門,開辟了利比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市場,是全國防腐蝕工程施工的主要輸出基地。2005年,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正式命名蕭縣為“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
防腐蝕產業是一項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按腐蝕損失約占GDP 2-4%的比例估算,2008年我國腐蝕損失高達1萬億元。腐蝕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會導致自然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但如果采取適當的防腐措施,每年至少可以挽回約30%的腐蝕損失,防腐蝕產業規模巨大,已成為實現綠色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在當前世界金融嚴峻形勢下,我國政府提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加上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必將為防腐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