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3月19日,青島市隆重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獲得200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的科技工作者進行了表彰獎勵。中科院海洋所劉瑞玉院士榮獲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青島市委書記閻啟俊為他頒獎。

青島市科學技術獎每年度評審一次,分為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青島市自然科學獎、青島市技術發明獎、青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和青島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和青島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不分等級;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獎金50萬元人民幣,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青島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每年授獎名額不超過10個;青島市自然科學獎、青島市技術發明獎和青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的獎金分別為8萬元、4萬元和2萬元,每年獎勵總數不超過150項。

劉瑞玉院士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和甲殼動物學家,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多個領域,貢獻突出。在曾呈奎、赫崇本等前輩領導下,負責完成多項國家和國際海洋學、生物學和資源調查研究項目,特別是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等,為國家取得大量系統寶貴資料,填補了空白,建立發展了海洋科學主要領域,培養了一支堅實的海洋人才隊伍。

系統總結了中國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生態學特點,提出底棲生物區系、群落區劃方案; 編繪了我國第一部渤黃東海漁撈海圖——海洋學圖集。首次發現黃海冷水團保護下的生物群落極占優勢,指出黃海屬于北太平洋溫帶區系,否定了以往“黃海是亞熱帶區系”的論斷;發現黃海受全球氣候變暖的脅迫處于萎縮衰退狀態而難以持續發展的特點;提出“黃海區系與東海-南海的暖水區系”間存在生態隔離,分界線在長江口-済州島北-日本本州中部之間。

負責組建了實力雄厚的海洋生物區系和多樣性研究團隊,開拓、填補海洋動物多個重要類群(特別是甲殼動物)分類區系研究空白,取得了包括南海諸島的全國海域的寶貴標本、資料,發現多個新種、屬,并掌握了其多樣性特點,全面推動了海洋生物學科的發展;著《中國動物志》蔓足類、糠蝦類、長臂蝦類、口足類等卷及蝦類專著3部,為經濟種開發利用、有害種控制和防除以及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負責全國和山東省海岸帶資源調查技術指導工作,主編了調查報告,提出合理開發方案和大力加強水產資源增、養殖發展及農牧化建議,為“海上山東”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全國海岸帶經濟社會和有關產業的發展。主持的“三峽工程對長江河口生態資源影響預測”,為工程論證提供了重要依據。

首次搞清中國對蝦產卵習性和生活史,有力推動了全國中國對蝦人工育苗和水產增、養殖農牧化進程。在膠州灣對蝦放流增值中提出適宜放苗量和地點,連年增產,起了重要示范作用。1988年率先策劃和安排引進了凡納濱對蝦(南美白對蝦)第一批苗種,為該良種在我國形成巨大產業做出關鍵性貢獻。

獻身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評估與保護研究,負責《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2005)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發揮優勢、聯合全國專家編著《中國海洋生物名錄》(2008,中英文),記載全部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國內外分布,改正了重要錯誤鑒定,澄清了種的混淆,比1994年增加5100多種(近1/3),真實反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為全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中國海物種最新“戶口簿”,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被國際權威譽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里程碑、令人驚嘆的著作”、被贊為“驚嘆于種類收集之廣、之多,及其準確性與應用度均遠遠超過同類著作,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參考書?!?/p>

 重視學術交流,積極推動海洋、水產和甲殼動物學研究的發展、提高和學術交流活動,大力宣傳我國科技創新成就。負責多項國際合作研究(中蘇、中越、中美、中韓、中德),主持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資料整理,完成報告集和越南科技干部培訓;赴阿爾及利亞首次成功實現了歐洲對蝦人工育苗,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主編《黃海海洋圖集(英文)》;組織中美海洋科技合作20年,堅持原則積極合作,貢獻卓著。

劉瑞玉院士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雖已87歲高齡,仍夜以繼日工作和拼搏。六十年來,他獻身海洋生物學、甲殼動物學和水產科學有關科研、學術活動及專業刊物的編輯出版工作,推動了學術交流和有關學科及產業的發展,在國內外擁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共著論文近200篇,專著12部。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第二、第四名),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第二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九名)院部省級特等獎1項(第二名),一等獎11項(第一名8項,第四名2項,第六名1項),榮獲2007年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卓越研究貢獻獎”。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