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溢油災害發生后,海洋所領導極為重視,在與合作伙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緊急協商后,成立了以副所長張國范為組長、所長助理王凡為副組長的“中科院海洋所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調查科技工作組”,工作組由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生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工作組緊急動員19名科技人員和觀測采樣設備于2010年7月23日奔赴大連,于25-29日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海洋環境應急調查,獲得了大量海洋動力、化學、生物、生態、地質環境資料和樣品,現已進入室內分析、測試和模擬研究階段。
2010年8月2日上午,中科院海洋所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調查科技工作組召開了首次“應急調查數據綜合分析協調會”,協調會由所長助理王凡副組長主持,除仍在調查和測試第一線堅持工作的科技人員之外,科研處副處長王兵等16名工作組成員參加了會議。
各專業小組負責人首先介紹了自“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項目”啟動以來收集、分析和整理的監測數據等情況,重點就大連海域海流模擬、風場、流場情況以及漂流浮標的數據、CTD資料分析、海底沉積物觀測、海洋生物特別是經濟動物的監測,以及生化、溶氧、浮游動物、底棲生物等生態觀測數據等的分析結果和預測進行了詳細的匯報。
與會專家對“大連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項目”開展以來所進行的數據的分析與預測及今后的研究周期和方向展開熱烈討論,一致認為:
1、 應啟動長效機制,堅持開展持續的觀測工作,工作周期至少一個月一次,各專業小組須盡快制定詳細的后續調查研究計劃及相關預算;
2、 加強過去歷史資料文獻的收集,結合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站的實時觀測數據,加強不同學科課題組之間的協調和交流,爭取在天氣尺度海洋過程監測和預報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3、 充分利用過去幾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開放共享航次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同時相應調整秋季開放共享航次調查站位,為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持續的數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