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評選揭曉,并于10月20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頒獎儀式,全國51名科技人員獲獎。中科院海洋所穆穆院士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穆穆院士,1978年畢業于安徽大學數學系;1985年獲得復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7年-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多倫多大學、劍橋大學牛頓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法國動力氣象實驗室與夏威夷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進行過合作研究。1993年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穆穆院士從事大氣與海洋運動的非線性穩定性和天氣與氣候的可預報性研究,是大氣科學的前沿熱點領域。穆穆院士在該領域做出了比較系統深入的創新性成果。
準地轉運動是一類重要的大氣、海洋運動,對其穩定性與不穩定性的研究,是非線性大氣動力學的中心內容之一。他與同事合作,建立了兩維、多層和三維準地轉模式的一系列非線性穩定性判據,有關成果被國際同行評價為“引人注目的應用之一”,“ 該類條件中最優的”. “有很高的創新性”,“對于準地轉理論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并且是自從該模式被提出之后被許多作者研究過的問題,做出了最接近于肯定的回答”,“極大地推動了對地球流體運動穩定性機制的理解”。非線性不穩定性導致的預報結果不確定性是天氣和氣候可預報性研究中的挑戰性課題。穆穆院士等,提出了可預報性研究的三類子問題和條件非線性最優擾動方法,研究了厄爾尼諾暴發的最優前期征兆問題。得到了國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該項研究有信息量,包含了一個很好的想法,在大氣和海洋研究中具有應用潛力”。
熱鹽環流是當前國際上氣候變化和全球變化領域另一重要問題。穆穆等利用條件非線性最優擾動,揭示了一種依賴于擾動類型的非線性反饋機制。該機制闡明了非線性是熱鹽環流對淡水通量擾動敏感的原因,數值確定了導致氣候平衡態轉換所需要的淡水通量臨界擾動的大小。
何梁何利基金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諾貝爾”獎,每年獎勵在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農學、醫學藥學和技術科學等十大領域中最優秀的、取得突出科技貢獻的中國內地科技人才,在科技界和科技人員中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從1994年設獎以來,已獎勵了901名優秀科技人員,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建科技獎項的成功范例,為激發我國科技發展的活力、培養自主創新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