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1月15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近海水母爆發的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效應”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海洋研究所舉行。

 

啟動儀式

科技部基礎研究中心處長張峰,中科院資源環境局局長范蔚茗,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乃勝,青島市海洋科技館館長齊繼光,以及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副所長張國范、所長助理楊紅生等領導出席會議。

中科院海洋所劉瑞玉院士、國家海洋局二所蘇紀蘭院士、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唐啟升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柴育成研究員、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于志剛教授、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所許東禹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尚金城教授、暨南大學齊雨藻研究員等項目專家組成員和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會議。

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主持啟動儀式。

孫松研究員介紹項目總體情況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研究員首先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項目組6個課題負責人分別作了課題研究計劃的報告。與會專家現場考察了水母研究實驗室的建設情況,并圍繞項目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進行了綜合研討。

專家組現場考察實驗室

學術研討會

該項目將圍繞解決導致我國近海水母暴發的主要因素、關鍵過程和驅動機理;水母暴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途徑與至災機理;水母災害評估與應對策略等關鍵科學問題,以我國東海和黃海水母災害高發區為主要研究區域,采用實驗生物學、受控生態實驗、自然海域圍隔對比試驗和野外現場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以水母種群暴發機制研究為核心,從水母生活史研究入手,以食物網相互關系研究為主線,主要開展水母生活史、理化環境變化對水母不同生活史階段的調控機理;海洋環境演變和食物網變化對水母種群增長的調控作用;水母暴發的生態環境效應與成災機理;水母暴發對近海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四個方面究研。

項目的總體目標是查明中國近海環境近海災害水母的生物學特征、生長模式與生態適應策略,揭示導致災害水母暴發的關鍵過程與調控機制、水母暴發對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途徑與機理,預測水母持續暴發對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的作用,提出應對水母災害的相關對策,從而提升我國在海洋生態災害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的總體水平、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為保障海洋生態環境安全、解決國際共同關心的海洋資源環境問題、維護國家利益做出貢獻。

近年來、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數量均呈增加趨勢,許多海域出現水母大規模暴發現象,并且頻率和范圍逐年擴大。我國所在的東亞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發的“重災區”,很多海域已經達到泛濫的程度。水母的暴發對海洋漁業、旅游、沿岸工業和人身安全等造成很大威脅,是繼有害藻華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態災害。然而,對于導致我國近海水母暴發的原因、水母暴發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發展趨勢,以及是否會像世界上其它海域那樣造成災難性后果等,目前我們知之甚少。

該項目針對我在我國近海、特別是黃東海大型水母暴發的問題,圍繞水母暴發的成因,水母暴發對我國近海生態環境的影響,水母是否會成為我國近海生態系統的“主宰”,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策略避免或減少水母暴發所導致的生態災害等方面問題開展研究,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海洋生態系統演變趨勢預測、海洋水母暴發預警預報和防災減災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

會議現場

水母實驗室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