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環流系統與暖池低頻變異研究” 2010年度總結暨學術專家組會議在海洋研究所召開。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穆穆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榮輝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蘇紀蘭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孫照渤教授等項目學術專家組成員出席了會議。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5個單位的62名專家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松所長致歡迎詞,高度評價了該項目對物理海洋學、乃至對海洋科學其它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對兄弟單位科學家的合作和支持表示感謝。
項目負責人胡敦欣院士首先報告了本年度項目進展情況。項目對深海測流潛標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反復認真研討、論證,并充分做好布放前的各種準備工作(試驗等),于2010年12月1日由“科學一號”考察船在棉蘭老以東西太海域成功布放了6,000米深海測流潛標一套,并通過聲通獲取到兩套ADCP 16天的連續測流數據,成功捕捉到清晰的、非常強勁(可超過40厘米/秒)的棉蘭老潛流(MUC)。這是我國第一套超過6,000米的深海錨碇測流潛標,在西太平洋海域國際上也是第一次,目前潛標運轉正常。
另外,項目在環流理論方面也取得明顯進展,將Munk定常環流理論推廣為時含理論,得到了解析解,比較成功地描述了北赤道流(NEC)分叉隨時間的季節變化規律:夏天偏南,冬天偏北。
同時,組織發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計劃,獲“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準為國際合作計劃,并已于2010年5月啟動實施。
隨后,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課題2010年度執行情況,24名課題組成員做了學術報告,詳細展示了其研究成果。這些報告表明,項目通過海洋觀測資料的分析、數值模擬和理論研究,在上層環流、次表層環流(特別是北赤道流分叉,棉蘭老潛流,呂宋潛流的起源),西太暖池的變異規律,西太平洋水團結構與混合、三維環流結構及其變異規律等方面,獲得了諸多非常有新意的研究成果。這些結果,為開展下一步深入研究,最終獲得突破性進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與會專家對項目啟動以來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一致認為項目進展良好,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會議還就“太平洋西邊界環流系統理論框架的構建”、“2011年海上實驗觀測計劃”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確定了2011年初步海上試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