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在中科院海洋所召開2014年度工作會議上,揭曉了中科院海洋所2013年十件大事評選結果。經全所職工網上投票,從25件候選事件中評選出2013年度的十件大事(按照獲得票數排序)。
第一件 “科學”號圓滿完成實驗航次任務,運行情況良好?!翱茖W”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了西太、南海4個實驗航次任務,全年累計在航時間220余天,總航程超過20000海里,獲取了大量海洋數據資料和樣品,同時完成了儀器設備招標采購,及各項驗收準備工作,籌備迎接國家驗收。
第二件 中國科學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啟動。該項目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海洋科技前沿,以熱帶西太平洋及其鄰近海域海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海洋系統”的視角開展綜合性協同調查與研究,促進我國深海研究探測裝備的研發與應用,顯著提升我國深海大洋理論研究水平,為我國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戰略性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件 海洋科學考察船專用碼頭改擴建項目開始施工??瓶即瑢S么a頭位于薛家島灣中科院海洋所薛家島園區內,原青島輪渡碼頭。工程利用現有突堤碼頭,對碼頭主體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采用灌注樁結構,兩側樁基加寬、端部加長,預計2014年6月底完成施工。
第四件 “3H”人才公寓項目進展順利。該項目已納入中科院“3H”工程規劃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智島計劃,前期辦理完成《項目用地預審意見》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并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改局備案,目前正在辦理土地劃撥手續,預計2014年開工。
第五件 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該實驗室是研究所”一三五“規劃五個重點培育方向之一,擁有國內唯一的海洋腐蝕與防護碩士、博士學位點,成立后將重點圍繞海洋腐蝕機理、海洋生物污損機制,以及海洋防腐防污新材料等研究領域,促進重大成果產出及轉移轉化,推動我國海洋腐蝕產業快速發展。
第六件 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按照院督導組要求,圓滿完成三個環節各項任務,特色舉措(交叉聯系點模式)獲院黨組好評,整改落實完成10各方面27項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第七件 中國近海中尺度海洋動力過程時空特征研究及其應用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該成果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系統揭示了中國近海中尺度過程的時空分布特征和生消規律,解決了中國近海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預報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構建了中國近海高分辨率數值同化測報模式和海洋信息動態服務平臺,推進了對中國近海海洋動力過程產生、消亡以及演變機理及其聲學效應的認知水平和模擬、預報能力。
第八件 “西太平洋暖池區域水文氣象綜合科學考察”獲批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該項目將開展西太平洋傳統斷面觀測和潛標觀測,并與歷史觀測資料相結合,進行北赤道流分叉在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征和動力學機制研究,開展MC、MUC及ME在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征研究,為暖池區海洋環流、熱鹽結構和障礙層時空分布特征提供直接的基礎觀測資料。
第九件 曾志剛研究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該項目以熱液柱等熱液產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探討熱液柱的空間結構和物質組成,研究熱液柱與近海底水體的相互作用,分析沉積物對熱液活動的記錄,評估熱液柱對近海底水體和沉積環境的影響,建立熱液柱關聯近海底物理、化學、沉積過程的物質與能量輸運模型,深入認識熱液系統物質與能量輸運的動力學過程,為揭示熱液活動對近海底水體、沉積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提供研究支撐。
第十件 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系統“兩陣一線”格局初步構建完成?!皷|海浮標陣” 11號、10號觀測浮標在舟山群島和長江口附近海域順利完成布放,至此我所承建的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黃、東海站進入了系統化觀測新階段,目前數據累計已達210萬組(1100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