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海洋生態牧場示意圖

  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2015年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調研山東萊州灣生態牧場示范基地時強調,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工作團隊共同努力下,探索了生態牧場構建原理,研發了牧場建設裝備設施,建立了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構建了“互聯網+生態牧場”生產體系,以山東萊州灣為代表的生態牧場建設進展迅速,實現了資源量倍增,有效修復了漁業水域環境,也保障了產品質量。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楊紅生。他提出,在掀起海洋農業五次產業浪潮之后,海洋牧場將成為我國海洋漁業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之一。

  科學培育漁業資源:人工漁場 

  《中國科學報》:“海洋牧場”這個概念如何定義? 

  楊紅生: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對海洋牧場作出統一的定義,反映出對海洋牧場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化和完善。上世紀,日本、韓國、我國學者分別對海洋牧場作了一些闡釋。我們綜述了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結合海洋牧場包含的目的、空間、權屬、苗種、餌料、管理等六個方面要素,經過多次討論后達成共識,海洋牧場可以表述為“基于海洋生態學原理和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在特定海域科學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形成的人工漁場”。

  《中國科學報》:海洋牧場的這一構想最早是什么時候提出的? 

  楊紅生:傳統上認為,海洋牧場理念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和日本。事實上,早在1965年,我國海洋農業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已經提出在海洋中通過人工控制種植或養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和海洋中“牧場”的戰略構想。曾呈奎認為遠洋捕撈和海洋農牧化是我國提高海洋水產產量和品質的主要途徑,提出力爭在20世紀內實現專屬經濟區的水產生產農牧化,把我國海域建設為高產穩產的海洋農牧場。因此,可以驕傲地說,海洋牧場是我國科學家的原創性思想。

  《中國科學報》:我國海洋牧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楊紅生:從世界范圍看,海洋牧業可追溯到19世紀60到80年代鮭魚科魚類的增殖放流。我國的海洋牧業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恢復并興起,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多種產業形態同步發展,國內外海洋牧場理念和經驗交融互鑒,在短時間內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的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遼寧等省掀起了新一輪人工魚礁建設熱潮,呈現出政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企業實施建設的特點。

  海洋牧場建設是必然趨勢 

  《中國科學報》:為什么要建設海洋牧場? 

  楊紅生:推動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既是海洋牧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與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現狀密切相關。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海水養殖盲目追求高產量和管理滯后導致病害頻發,濫用漁藥的現象時有發生,市場對綠色、安全、優質水產品的急切呼聲為海洋牧場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求海洋漁業向綠色低碳、安全優質的方向發展,而海洋牧場正是順應了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態勢,也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中國科學報》: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紅生:我認為有這幾點。第一,海洋牧場的涵義應用過于寬泛。實踐中,傳統漁場和海洋牧場的概念混淆,導致“海洋牧場”遍地開花,整個產業發展水平卻很低。財政補助資金沒有用于建設真正意義的海洋牧場,現代海洋牧場技術難以有效推廣應用。

  第二,缺乏統籌規劃和科學論證。由于缺乏全國性規劃和國家或行業標準,各地海洋牧場建設同質化嚴重,地區間缺乏協調,沒有使經濟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第三,忽視海洋牧場生態作用。海洋牧場往往被視為海洋水產品的生產系統,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追求導致海洋牧場在提供生態廊道、庇護野生種群、調節流場和物質輸運等方面的生態作用往往被忽視。

  第四,忽視項目評估和系統管理。重視建設期投入,對項目的可行性分析、環境影響評價、經濟評價等關注不夠,更缺乏后期評價。運營期缺乏系統管理,缺乏科學的長期監測評估。

  實現海洋牧場的多元發展 

  《中國科學報》: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應該堅持哪些發展理念? 

  楊紅生: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貫通、四化同步的原則,集成應用環境監測、安全保障、生境修復、資源養護、綜合管理等技術,實現海洋環境的保護與生物資源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續利用。

  首先,海洋牧場的發展有賴于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加強生境恢復和修復,根據生態容量合理確定增殖規模是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其次,海洋牧場應統籌規劃陸地和海上生產空間,根據水深和距陸地距離合理布局各類增殖形態和增殖對象,同時將休閑漁業和生態旅游等產業有機融入海洋牧場建設中。

  第三,未來應打通一二三產業,使海洋牧場成為經濟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發揮其對上下游產業、周邊產業和當地社會的拉動作用。

  最后,工程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是現代海洋農牧業的發展方向,海洋牧場要加強食品安全追溯技術、3S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牧場管理信息化、生物馴化、自動化采收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應用。

  《中國科學報》:發展海洋牧場有哪些舉措? 

  楊紅生:首先,要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的宏觀引導。在國家層面上,編制我國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出臺海洋牧場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國家和行業標準。

  其次,要推動海洋牧場體系化建設。統籌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的時空安排,提高增殖放流苗種的成活率和人工魚礁建設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注重生境修復、天然餌料增殖和海草床及海藻場的恢復。加強環境的實時在線監測、預警預報。

  再者,要實施海洋牧場企業化運營。改變目前海洋牧場建設主要由政府投資的局面,多途徑吸引企業運營海洋牧場,財政資金由直接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轉向棲息地保護、基礎科學研究和監測評估。推動構建企業、科研院所、漁民參與的行業協會,形成產業聯盟,實現產學研結合,企業和漁民共同獲益,實現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濱海旅游等多元融合發展。

  摘自《中國科學報》 (2016-04-11 第5版 創新周刊)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