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新聞發布會現場
6月1日,“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代表項目組作報告。研究表明,2014年我國的腐蝕總成本約占當年GDP的3.34%,總額超過2萬1千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個中國人當年承擔1555多元的腐蝕成本。
徐匡迪院士致辭 侯保榮院士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中科院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凡出席并講話,30余位兩院院士及50多位項目專家參加會議。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學部主任郝吉明院士主持會議。
據了解,該項目于2014年啟動,研究領域涉及公路橋梁、港口碼頭、水利工程、市政管網、海洋平臺、飛機、汽車、化工、冶金及采礦業等30個行業。研究人員采用發放問卷、實地調研、專家咨詢、電話訪談、學術討論、大會交流、查閱文獻、國外考察等方式,通過100多位專家一年多的努力,獲得了大量可靠數據,撰寫行業調查報告30余份,出版專著20余部,并聯合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經過科學計算得出了我國腐蝕成本。
項目組重點圍繞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制造及公共事業等領域腐蝕狀況開展調查研究,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獲取全國腐蝕成本數據,并揭示我國腐蝕控制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解決我國腐蝕控制領域所存在的問題的戰略建議和對策。項目組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數據,引發全社會對防腐蝕技術更加關注,構建腐蝕控制投資回報經濟模型,建立全國腐蝕損失及其控制數據庫,推動中國防腐產業的快速科學發展。
腐蝕是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要面對的消損破壞現象,具有普遍性、隱蔽性、漸進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它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僅消耗資源,污染環境,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工業事故,危及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例如,2013年11月22日,青島市黃島區中石化輸油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1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7.5億元。國務院重大事故調查組發表報告稱,事故直接原因為“輸油管道與排水暗渠交匯處管道腐蝕減薄、管道破裂”,引發爆炸。
同時,每年數以億萬噸的材料腐蝕與失效產物不予控制的流失到自然環境中,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對自然環境也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其中極具毒性的腐蝕產物通過人類食用的植物和動物呈指數倍的聚集后,嚴重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對生態平衡產生極大的破壞。
腐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據有關統計,每年腐蝕損失約占各國GDP的3~5%,遠遠大于自然災害、各類事故損失的總和。腐蝕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正在以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前瞻性投資的依據。世界上工業先進國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十分關注腐蝕損失與腐蝕控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腐蝕調查。早在1949年,美國就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腐蝕調查,估計年腐蝕損失為55億美元,是美國當年GNP的2.1%。1970年英國科學家Hoar發表的腐蝕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當年由于腐蝕而造成的損失為13.65億英鎊,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5%,震驚了全世界。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腐蝕調查工作起步晚,覆蓋領域優先,亟待開展全國層面的腐蝕成本調查和防腐策略的研究,加強人們對腐蝕危害的認識,提高人們的防腐意識。
侯保榮院士指出,腐蝕是安全問題、是經濟問題、是生態文明問題,腐蝕防護是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腐蝕防控力度是國家文明和繁榮程度的反映。項目組將聯合20多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關于將我國基礎設施及重大裝備腐蝕防護安全納入國家戰略的建議”,呼吁加快推動我國腐蝕防護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科學降低腐蝕損失。
目前,介紹研究成果的“中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叢書已經出版發行,涵蓋了多個行業的腐蝕問題和多種腐蝕防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涵蓋了我國腐蝕基礎科研和技術研發最新成果和應用,將對相關行業控制腐蝕成本、優化防腐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10本專著已經正式出版發行,在2016年底之前,還將有約10本專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