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來自50多個國家的250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擔任大會主席,申文杰研究員擔任大會秘書長。這是國際催化大會自1956年創辦以來首次在我國舉辦。
7月4日上午,大會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儀式。開幕式上,大會主席李燦、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Avelino Corma教授代表國際催化界,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代表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教授級高工謝在庫代表工業界分別致辭。
大會主席李燦在開幕式上致辭
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的主題是催化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議題涵蓋了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的低碳經濟等方面的催化科學與技術,同時展示了世界催化科學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會議共舉行5個大會報告、2個獲獎報告、18個主題報告、81個邀請報告和200余個口頭報告;另外還有約1800篇的墻報展示。會議分為6個平行會場,分別專題討論能源催化、催化材料、催化理論、環境催化、工業催化、光電催化、催化化學合成、生物質轉化、氧化反應、碳催化等催化領域重要的發展研究方向。大會將一直持續至7月8日。
大會主會場
國際催化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 ICC)起源于1953年美國催化會議上一些學者的動議,起始于195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催化大會,隨后每四年舉行一次,是國際催化界的盛事,因與奧運會同步,國際學術界譽之為催化領域的“奧運會”。六十年來,國際催化大會在催化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有力推動了世界催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現已成為催化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催化大會主要在西方發達國家舉行,我國從1988年開始申辦,經過幾代催化科學家不懈努力,終于在2012年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催化大會上成功申辦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