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美國奧本大學劉占江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研究員共同擔任本期論壇執行主席。國家科技部有關領導,以及來自中國、美國等20余個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著名科學家、相關企業代表共60余人參加了本次學術論壇。
海洋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和所長助理李超倫研究員應邀參會,分別作了“藍色糧倉建設亟待鏈條設計與原創驅動”和“基于組學的深海貝類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的大會報告。
會議現場
會上,桂建芳院士等科學家分別作了“魚類性別的遺傳基礎與性控育種”、“草魚基因組測序及抗病育種”、“大黃魚適應環境脅迫的分子與遺傳機制研究”、 “免疫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基于鯉魚基因組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瓦氏雅羅魚適應極端堿性環境的基因組演化”、“鲆鰈魚類基因組解析及基因組育種技術研究進展”、“海參、對蝦基因組的破譯、啟示與應用前景”、“高通量基因分型技術建立及其在扇貝育種中的應用”、“牡蠣重測序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海洋環境變化背景下貝類基因組輔助育種”、“選擇及馴化對野生及栽培海帶全基因組的影響”、“利用模式生物衣藻揭示鞭毛的組裝機理”、“基于組學的深海貝類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水產基因組研究現狀及后基因組時代的挑戰”、“基因組學在掌控氣候變化下海洋傳染病中的應用”、“基因芯片在遺傳育種中的應用前景”和“藍色糧倉建設亟待鏈條設計與原創驅動”等精彩報告。論壇圍繞“海洋生物復雜基因組研究”、“整合基因組學在后基因組研究中的發展趨勢”、“分子育種研究及應用”和“基因組在預測海洋資源與環境變化趨勢等基礎研究中的作用”等主題展開了專題討論。論壇還發布了牡蠣200K高密度芯片。
桂建芳院士作學術報告
與會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報告交流,一致認為,我國海洋與水產基因組研究已經步入世界前列,在多個方面已經引領世界發展方向。專家建議,國家在后基因組研究及產業轉化與應用方面應繼續支持和推動這種良好態勢,國家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或參與相關國際科學計劃,同時設立研究專項,開展全球變化對海洋與水產生物適應性的研究計劃。專家希望,通過組織重要海洋、水產生物基因組研究及產業轉化專項,研究海洋環境變化對我國海洋、水產資源的影響以及可持續利用,并成立海洋與水產基因組產業轉化技術聯盟以及共享平臺。
會議合影
“鰲山論壇”是海洋國家實驗室發起并搭建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旨在為海洋領域的科學家提供學術交流和自由討論的寬松環境,以評述報告、專題演講和交流討論為主要方式,探討海洋科學前沿和未來,醞釀、發起大科學計劃和項目的高層次、跨學科、綜合性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