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金屬所邀請,2016年度李薰講座獎獲得者、“DECHEMA-Forschungsinstitut”人文法基金會執行理事會主席Michael Schuetze教授于10月12日至14日訪問金屬所并開展合作交流。
來訪期間,Michael Schuetze教授為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目為“Corrosion Protec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Light Weight Materials”的李薰獎報告。報告前,張健副所長代表金屬所為Michael Schuetze教授頒發了李薰講座獎獎牌。頒獎儀式和報告由韓恩厚研究員主持。在報告中,Michael Schuetze教授介紹了近年來,用于800 C以上環境的以鉻或鋁鈦金屬間化合物為基的新型輕質合金,由于在空氣或燃燒環境中高溫耐蝕性有限,因此,必須采取防護措施。針對鈦鋁金屬間化合物,建立了稱之為鹵化腐蝕防護或礦物浸入腐蝕防護效應。該奇特效應僅僅需要簡單的低成本的表面處理即可實現,目前已經處于實際應用階段。對于鉻基材料,只要通過微量增加某些元素來改變合金成分即可實現防止高溫氮化物侵蝕。報告從科學和技術兩方面詳細講述這些新成分材料的高溫防護。報告得到了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熱烈歡迎,聽眾紛紛踴躍提問,就感興趣的問題與Michael Schuetze教授進行討論。來訪期間,Michael Schuetze教授與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深入交流。
Michael Schuetze教授主要從事設計高溫腐蝕(氧化、氮化、滲碳、金屬粉塵、硫化、鹵化、協同效應)、表面氧化層和涂層的力學性能、高溫腐蝕和蠕變的相互作用、防護涂層的研發(濺射涂層、熱噴涂層、多元共滲層、泥漿涂層、熱障涂層、納米涂層、高溫感應涂層)、金屬間化合物的高溫腐蝕等研究。提出了系統模型概念用于描述機械應力與高溫腐蝕氧化膜的保護作用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發了含鋁合金的有益于鹵化效應(提出了侵入高溫腐蝕保護的概念),針對鈦鋁金屬間化合物,建立了稱之為鹵化腐蝕防護效應或礦物侵入高溫腐蝕保護的概念和實用防護方法;提出通過抗催化表面實現高溫腐蝕防護的概念。
Michael Schuetze教授已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書及章節和綜述25部。長期擔任國際刊物Materials and Corrosion主編。曾擔任歐盟腐蝕協會主席、世界腐蝕組織主席。1999年當選為Gordon腐蝕大會主席,2000年獲得GfKORR腐蝕防護協會Rahmel-Schwenk獎章,2004年獲得德國工業研究協會聯合會Guericke獎,2010年獲得費拉拉大學和歐洲腐蝕聯盟共同頒發的Cavallaro獎章,2012年獲得英國腐蝕研究所U.R. Evans獎,2012年獲得英國腐蝕學會Fellow,2015年獲得IROST, IR Khwarizmi獎。
2015年1月,Michael Schuetze教授曾作為國際評估專家受邀到訪金屬所,參與了金屬所“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工作。
張健副所長代表金屬所為Michael Schuetze教授頒發李薰講座獎獎牌
Michael Schuetze教授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