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金屬所邀請,2016年度李薰講座獎獲得者、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于10月18日至20日訪問金屬所并開展合作交流。
來訪期間,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為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目為“Catalytic model systems studied by high-resolution, video-rat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的李薰獎報告。報告前,楊銳所長代表金屬所為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頒發了李薰講座獎獎牌。頒獎儀式和報告由張健研究員主持。在報告中,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介紹納米技術在新能源等學科的進展,并且詳細的介紹如何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模型體系下新型催化劑的研究并且揭示了相關的機理報告得到了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熱烈歡迎,聽眾紛紛踴躍提問,就感興趣的問題與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進行討論。來訪期間,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與金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參觀了相關實驗室。
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現為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丹麥交叉學科納米中心的主任及創始人、研究院院長,丹麥皇家科學和文學院院士,丹麥技術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成員,美國真空學會成員,國際物理協會成員和國際納米技術協會成員等。2013年 被丹麥女王晉封為一等爵士。同時擔任丹麥皇家嘉士伯基金會董事長,丹麥Tuborg基金會董事,中丹表面分子納米結構研究中心主任。
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表面科學、分子電子學、掃描隧道顯微學等領域,在這些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包括:(1)開發了新型可變溫度快速掃描隧道顯微技術,并將其廣泛應用于各種表面敏感結構表征領域;(2)采用一階攝動理論,利用理論和實驗經驗結合揭示圖像的本質,通過密度泛函理論實現了表面電子結構的計算,推動了掃描隧道顯微術的隧道理論概念進一步發展;(3)發展了高分辨率快速掃描隧道顯微鏡AARHUS STM,實現了表面動態過程的實時觀測。(4)開發的快速掃描 Aarhus STM已經商業化,目前已成功的服務于世界上百家科研機構(5)近期,Flemming教授成功地將固體真空界面上的研究擴展到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研究領域所需要的液-固界面,在生物分子組裝納米結構的研究中,在核糖核酸的自組裝生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利用DNA分子的可識別性可控組裝三維具有功能活性的結構,將生物分子成像手段擴展到在液相,最終實現高分辨掃描。
截止到目前,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已發表專題綜述(Review)21篇,發表學術論文700多篇,包括:Nature 4篇、Nature Materials 4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Science 11篇、Phys. Rev. Lett. 59篇、JACS 24篇、Angewandte Chemie 13篇、ACS Nano 32篇。目前已發表的論文總引次數為27368次,H因子(H-index)達到 86。
楊銳所長為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頒發李薰講座獎獎牌
Flemming Besenbacher教授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