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科學’號深遠海綜合探測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開展了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平臺的設計、建造、試驗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在船型優化、設備集成、空間最優化利用、動力優化配置、耐波性、抗風穩性、抗干擾和噪音控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國際先進的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移動平臺,引領我國新一代綜合科學考察船建設;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宏觀與微觀、走航與定點、梯度與原位相結合的深遠海環境探測技術體系,顯著提高我國深遠海探測與研究能力;在西太平洋深遠海研究上取得系列突破,實現深遠海環境和資源新認知,奠定了我國自主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研究的基礎。
第二件 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開工奠基
科教園總規劃面積2000畝,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研究所集群、青島科教園發展管理中心、海洋創客中心、產業研發中心5部分組成,計劃于2017年底完成一期工程20萬平米的建設任務。建成后,將通過科教融合新機制,依托中國科學院在海洋科學領域集群優勢,建立現代海洋科學研究新理念、新方法、新平臺,引領現代與未來海洋科學發展,為國家海洋戰略目標做出貢獻。
第三件 胡敦欣院士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完成公示)
胡敦欣院士從事海洋學研究55年,是我國大洋環流、海洋通量(碳循環)和陸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開拓者,國際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引領者。胡敦欣發現的太平洋棉蘭老潛流、呂宋潛流、北赤道潛流三支潛流,是迄今唯一由中國人發現的洋流。此外,他發起了第一個由中國領銜的多國大型海洋國際合作計劃(NPOCE):組織領導國內外20余位專家,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8個國家19個單位參加,提升了我國國際學術地位和話語權。
第四件 中科院西太平洋深海潛標觀測網穩定運行并實現數據實時傳輸
成功研發無線水聲通信和有線數據傳輸兩種方案,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采集回傳,將加速我國海洋業務化預報系統的建設步伐,提升我國海洋環境和氣候的預測能力。同時,成功回收了2015年布放的11套深海潛標和300余件觀測設備,并重新布放了14套深海潛標和440余件觀測設備,獲取連續該海域連續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3年來,累計布放和回收潛標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潛標組成的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并實現穩定運行。我國西太平洋潛標網建設與維護實現了批量化、標準化和常態化,總體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技術國際領先。
第五件 中國南海發現世界首例碳酸鹽質巖漿
研究表明,碳酸鹽質巖漿與巖石圈反應過程中,導致巖石圈吸收了大量稀土元素,并使巖漿脫CO?,最終碳酸鹽質巖漿演化成堿性玄武巖。該研究成果對深部碳循環和全球堿性玄武巖成因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確認了地球上真實存在碳酸鹽質巖漿;推斷大洋堿性海山下部可能存在大規模稀土礦化帶;揭示了熱和薄的巖石圈有利于地球深部CO?遷出地表;巖石圈可能是阻止地球深部CO?遷至地表的重要屏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
第六件 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研究海區所有的Argo浮標觀測數據和熱帶大氣海洋觀測陣列(TAO)的高分辨率觀測數據,綜合運用多種診斷方法,確認了赤道太平洋冷舌區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內的普遍存在性,發現了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下半部分和赤道潛流下半部分的存在性,揭示了強混合過程的發生規律,為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機理研究和數值模式改進帶來重要啟示。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 通訊》雜志。
第七件 構建完成第一張貝類高密度單核苷酸多態SNP芯片
該芯片包含190K個SNP位點,是貝類中第一張高密度、也是迄今為止密度最高的SNP分型芯片,其分型效率達到國際同類芯片水平。該SNP芯片已于2016年實現商品化,為研究人員開展牡蠣基因分型工作提供了一個高效的研究工具。
第八件 海洋所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正式獲批
海洋所申報的“海洋生物制品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島)”和參與申報的“紅球藻種質培育與蝦青素制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正式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命名,對于促進海洋生物制品產業及紅球藻與蝦青素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切實發揮研究所對構建特色和優勢區域創新體系、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九件 2014年我國腐蝕總成本對外發布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召開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指出2014年我國腐蝕總成本約占當年GDP的3.34%。該項目自立項以來重點圍繞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制造及公共事業等領域腐蝕狀況開展調查研究,獲取全國腐蝕成本數據,揭示腐蝕控制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解決問題的戰略建議和對策。
第十件 海洋所獲批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