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研究員講話
2016年底,中科院海洋所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首次實現了深海數據的實時化傳輸。截至目前,深海觀測數據已成功連續實時回傳190余天,包括從水深400米到4000米的海水溫度、鹽度、環流、回聲強度等各方面詳細數據信息,創造了國內外有明確文獻記錄的實時獲取深海數據的最長工作時間,標志著深海數據的實時化傳輸已經進入穩定運行階段。
深海數據實時傳輸對海洋預報系統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加速產生意義重大。王凡表示,深海觀測數據成功連續實時回傳190余天,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和科學研究能力穩步提升,為保障國家海洋環境安全和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中科院海洋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會上,項目組對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系統進行了發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三方簽署了“西太平洋深海實時化潛標觀測數據使用戰略合作協議”,依托各自在相關領域的優勢,對深海實時化觀測數據進行了拓展性應用,將加速我國海洋與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業務系統的建設步伐。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移交了系統安裝盤,標志著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開始共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將把西太平洋實時化潛標觀測數據資料與現有深遠海海洋環境預報模式相融合,并及時修訂溫鹽流和短期氣候預報產品,提高海洋環境預報精準度,提高國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將利用西太平洋實時化潛標觀測數據發展和改進海洋動力模式,開展深海海洋環境參數化和模式數據同化等研究,對現有潛標站點進行評估。
中科院海洋所汪嘉寧副研究員介紹西太平洋實時化科學觀測網建設最新進展
上世紀90年代,海洋衛星技術的發展實現了海洋表層數據的實時傳輸,美國、日本建成的浮標陣列提供了實時的海氣通量和上層100米水深的海洋監測數據。2016年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技術攻關,研發了無線水聲通訊傳輸方案并首次實現了深海數據的實時化傳輸,科學家和業務用戶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實時掌握深海大洋的動力狀況,改變了傳統潛標觀測每年只能采集一次的問題,對深海數據的查看模式從“錄像回訪”變成了“現場直播”。
會議現場
與會專家圍繞深海潛標實時傳輸技術升級、用戶需求及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