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南海冷泉綜合科考航次的“科學”號再次傳來佳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繼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可視化可控輕型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于2017年9月12日取得重大進展后,自主研發的“深海多點視頻監測與化學探測長期觀測系統”又獲重大突破。
9月18日凌晨深海定點觀測系統成功回收
“深海多點視頻監測與化學探測長期觀測系統”于2016年9月8日零點順利布放到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冷泉噴口(水深1130m左右)附近生物群落繁茂區,在海底連續工作長達375天后于2017年9月18日凌晨順利回收。該系統攜帶的高清影像系統成功獲取了冷泉噴口附近多點位置的生物群落生長演化的高清影像資料,利用攜帶的CTD、甲烷等傳感器同步獲取了長時間序列完整的近海底理化原位觀測參數。作為國內首套在深海連續工作超過1年的深海定點觀測系統,累計獲取了186余G的高清影像和傳感器數據資料。以上資料數據的獲取,為解析冷泉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變遷、生活史演替、種群補充機制等重要基礎生物學問題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合作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數據。同時,作為目前我國觀測時間尺度最長的化能生態系統原位定點觀測平臺,該系統及數據的成功回收也將成為回答冷泉關鍵環境參數與上層水體水動力過程、地質活動關系等科學問題的金鑰匙,提升我國深海生態系統的國際影響力。
“長期觀測系統”與ROV深海作業完成互拍
2016年9月8日系統獲得的影像資料
2017年5月12日系統獲得的影像資料
回收設備前ROV觀測到系統仍在正常工作
文/圖:欒振東 王敏曉 杜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