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多部委組織開展的“最美奮斗者”評選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揭曉。經過各地區、各部門遴選推薦,群眾網上投票,組委會集中審議,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認真審核,產生了300名“最美奮斗者”人選,包括278名個人、22個集體。其中,載人深潛英雄集體榜上有名。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參研團隊成為獲此殊榮之一。
“蛟龍”號是一套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也是國家“十五”“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下潛到7020米海底,包括沈陽自動化所劉開周在內的3名試航員與神舟九號航天員進行了海天通話。這次下潛,首次創造了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2013年,葉聰、付文韜、唐嘉陵、崔維成、楊波、劉開周、張東升7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獲得“載人深潛英雄”稱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團隊獲得“載人深潛英雄集體”稱號。
“蛟龍”號首次突破7000米深度的人員出艙(劉開周、葉聰、楊波)
十年磨一劍,這次下潛完美地詮釋了沈陽自動化所“蛟龍”號控制系統研制團隊的付出。十年間,他們秉承和發揚了研究所“獻身、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通力協作、攻堅克難,解決了諸多技術問題,研制了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性能國際領先的深海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為“蛟龍”號的海試成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蛟龍號海上試驗
在團隊負責人張艾群研究員的帶領下,控制系統團隊王曉輝、郭威、劉開周、崔勝國、祝普強等19人次參加了各個深度級別的海上試驗。一方面要對控制系統進行保障,另一方面還要對控制系統在不同深度下的航行控制、設備控制、導航定位、綜合顯控、應急控制等分系統的功能和性能指標進行現場驗證。海上試驗期間,張艾群為現場指揮部成員、安全總監,王曉輝為控制部門長,郭威為水面監控部門長,劉開周為試航員并負責控制軟件技術保障,祝普強負責潛水器反饋信號監視,崔勝國負責軟件技術保障。團隊成員虛心學習船舶駕駛、海事氣象等有關專業知識,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嚴謹求實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時間緊、難度大、任務重、后方堅強保障下,出色地完成了與控制系統相關的技術改進和試驗保障任務。
“蛟龍”號艙內控制系統
2012年6月3日至7月16日,國內18家單位圓滿完成了7000米級海上試驗任務。試驗對潛水器本體系統、水面支持及母船系統共313項功能、性能、指標和作業內容進行了逐一驗證,對一些關鍵項目進行了多次試驗和驗證。試驗還取得了豐富的海底科學作業成果,包括海底沉積物樣品、生物樣品、地質樣品和深海水樣,以及大量海底影像資料和海底微地形地貌資料等。在海上試驗中,廣大參研參試隊伍通過實際行動,弘揚和凝練了“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試驗團隊安全、圓滿、超額完成了“蛟龍”號7000米級海上試驗的全部試驗內容,實現了全部預定目標。
2013年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轉入試驗性應用階段。沈陽自動化所先后派郭威、劉開周、祝普強、趙洋、崔勝國、何震、孔范東、楊鳴宇、趙兵、冀萌凡、陶祎春、王海龍、田啟巖等20余人次,全航次參加“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和中國大洋第35、37、38航次試驗,圓滿完成對“蛟龍”號控制系統的保障任務。
龍珠號
自海上試驗以來,“蛟龍”號共成功下潛158次,17個潛次作業水深超過6000米,連續大深度安全下潛?!膀札垺碧柨茖W考察中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海底樣品,攝錄了大量視像資料,取得了許多國際前沿科研成果?!膀札垺碧柕难兄坪蛻瞄_辟了我國深淵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全國開放共享的機制,標志著中國深海載人科研和資源勘探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和社會效益,為人類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護海洋做出了突出貢獻?!膀札垺碧栆呀洺蔀橹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重器”。
“蛟龍”號控制系統團隊獲得了包括“載人深潛英雄集體”“載人深潛英雄”“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諸多榮譽和獎勵。(海洋機器人卓越創新中心、水下機器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