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三屆中-日清潔能源(氫能與碳捕集)研討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辦。本屆研討會作為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日科技創新合作大會”青島會場,由山東省科技廳、日本公益社團法人科學技術國際交流中心(JISTEC)、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指導,由青島能源所、山東能源研究院主辦。青島能源所所長劉中民院士擔任本次研討會主席。
日本和中國分別宣布將于2050年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推動能源化工及相關領域的低碳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本屆研討會圍繞氫能和碳捕集兩大領域,基于兩國科技人員多年交流合作基礎,邀請中國氫能聯盟戰略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亞太膜學會原會長、日本神戶大學Hideto Matsuyama教授,德國馬普學會原副主席、德國科學院院士Ferdi Sch th教授做主題報告,來自中國、日本、德國共近百專家和學生參加學術交流,內容涵蓋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CO2 捕獲等,特別針對關鍵材料、部件、工藝等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展開深入研討。
研討會開幕式和主旨報告由青島能源所副所長呂雪峰主持。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成員李儲林、JISTEC理事長沖村憲樹、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亞非處陳海濤先后致辭。
劉中民表示,近年來,中日兩國政府圍繞降低碳排放強度、擴大清潔能源高效利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相繼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在綠色氫能產業和碳捕集領域具有迫切的技術需求和廣泛的合作機會。本次研討會集聚兩國科學家的高端智力,啟迪創新思維,推動兩國綠氫和碳捕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衣寶廉作為中方特邀嘉賓做了題為“燃料電池汽車現狀與愿景”的主題報告。他表示,要實現30-60碳達峰和碳中和,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備綠氫,既可實現儲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再分配,還可以實現傳統工業的低碳化。Hide to Matsuyama作為日方特邀嘉賓做了題為“Membrane Technology for CO2 Separation in Membrane Center in Kobe University”的主題報告。主要介紹了日本唯一一個由大學驅動的膜研究中心建成6年來為解決CO2導致的全球變暖所開展的膜和膜工藝創新研發,中心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通過聚焦和協同攻關CO2分離研究,為未來實現可持續社會而做出貢獻。研討會還特邀了Ferdi Sch th介紹了德國未來能源系統中的氫能布局、亟需突破的技術瓶頸和系統難題、以及氫能產業鏈上的重點科技支撐。
來自青島能源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神戶大學、廣島大學、橫濱大學等機構20位專家、學者在會上介紹了相關工作并參加了交流。在閉幕式上,青島能源所江河清研究員總結了本次研討會上中日兩國科學家在氫能和碳捕集等領域所開展的深入且廣泛的交流活動,并相信通過本次交流雙方未來一定會結出新的合作果實。
本次研討會同步開通在線直播間,當日累計七千余人次在線觀看并互動交流。有效的擴大了研討會的宣傳和交流效果。
青島能源所年度中-日研討會活動是落實2019年12月山東省政府與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簽署的《科技合作備忘錄》,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定期交流合作機制的重要舉措。近年,研究所與日本合作伙伴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近5年,雙方聯合承擔多項政府間、機構間雙邊合作項目、合作產出了44篇高水平論文,建立了堅實的合作交流網絡。未來,研究所將面向國家“雙碳”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發揮已有合作基礎和優勢,匯聚雙方頂尖人才,“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推進優勢互補的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