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6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以下簡稱聯合國“海洋十年”)西太平洋區域啟動會議以線上方式成功舉行。會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 (IOC-WESTPAC) 組織,1000余名海洋領域各界人士參加啟動會。
為期兩天的會議包括高級別會議和17個名為“聯合國十年行動孵化器”(Decade Action Incubator)的分會場。11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馬來西亞大學聯合主辦了主題為Unlock the mysteries and opportunities about marine biodiversity in the Indo-Pacific Convergent Center(探秘印太交匯中心生物多樣性)的“印太交匯區”分會場,超過70人參加了分會場的交流與討論。
科技部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處長王文濤和中科院國際組織處副處長王東瑤分別為“印太交匯區”分會場作開幕式致辭,鼓勵各國海洋界人士積極參與由中科院海洋所主導的“印太交匯區多學科綜合調查-生物多樣性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分會包括4個特邀報告、3個短報告和會議討論三部分。特邀報告部分,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介紹了氣候變化對印太交匯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BRIN) 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Ocky Karna Radjasa從生態生物技術的視角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與應用前景;馬來西亞大學海洋與海岸研究中心所長Aileen Tan介紹了提高公眾認知和意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于仁成介紹了印太交匯區國際大科學項目I3PCC-MEB 的設計和行動方案。短報告部分主要由青年學者主導,來自斯里蘭卡西北大學的Krishan D. Karunarathne博士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對產業的支撐作用,來自中科院海洋所的張杰博士和袁涌銓博士分別介紹了馬尾藻的養殖應用案例與應用改性粘土治理中國和東盟國家有害藻華的實踐案例。會議討論過程中,參會者表達了對印太交匯區項目的興趣和期待能開展合作的愿望。通過成功主辦此次聯合國十年行動孵化器的“印太交匯區”分會場,海洋所向國際海洋界,尤其是亞太區域各國的海洋界人士宣傳了“印太交匯區多學科綜合調查-生物多樣性研究”國際大科學項目的主旨與研究目標,并希望能邀請來自各個國家、海洋各界的專家與青年工作者共同設計和發展“印太交匯區”項目,為聯合國“海洋十年”作出積極貢獻,發展“健康的海洋”。
聯合國“海洋十年”及“印太交匯區海洋多學科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演變”國際大科學計劃簡介:
2017年,第7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2021-2030年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旨在通過激發一場海洋科學的深刻變革,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為全球、區域、國家以及地方等不同層級海洋管理提供科學解決方案,以遏制海洋健康不斷下滑的態勢。聯合國大會授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協調十年的籌備和實施。聯合國“海洋十年”自2021年1月開始實施,西太平洋區域啟動會議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在西太平洋及其鄰近地區的正式啟動,并代表著區域范圍內 “海洋十年”行動的制定與實施的實質性開始。
“印太交匯區海洋多學科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演變”國際大科學計劃針對地球上多圈層作用最為復雜和強烈的印-太交匯區,聯合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通過組織國際會議、人員互訪和聯合航次,推進“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大科學計劃的執行,將兩大洋、三大板塊和四個圈層有機結合起來開展研究,構建印-太交匯區多圈層、多尺度、跨學科的綜合觀測和研究體系。
中科院海洋所于2021年2月向IOC-WESTPEC提交了“印太交匯區海洋多學科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演變”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正式提案。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第十三屆政府間會議 (WESTPAC-XIII)正式批準成立“印太交匯區海洋多學科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演變”國際工作組,進一步推進項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