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作為對我國首創性、標志性生態紀念日的最好獻禮,2023國際防護林學研討會在沈陽順利閉幕。
2023國際防護林學研討會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共同主辦。共有來自中國、美國、阿根廷、瑞典、日本、蒙古、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專家學者、林業科技人員參加會議。
會場照片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劉冰、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志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處處長徐斌、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馮良山,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姜生偉、沈陽市自然資源局局長趙輝分別代表各協辦單位講話。大會還特別邀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司司長張煒、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張鴻翔、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分黨組書記毛志遠分別代表特邀單位出席本次會議并致辭。
本次研討會以生態脆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主題,共邀請國內外、領域內知名專家分享了17場主會場特邀報告;圍繞防護林科學構建和可持續管理、防護林質量與生態服務功能綜合評估、防護林衰退死亡機制和功能穩定性提升技術、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脆弱區林業可持續發展、典型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與可持續利用、防護林學發展方向探討等六個議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和青年科研人員報告,共計呈現54場精彩的報告。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聚焦新時期防護林體系建設與經營技術革新,深入闡述和探討防護林學研究的新觀點、新動態、新方向,旨在積極推動全球生態保護與荒漠化治理工作,為世界重大生態工程建設貢獻智慧方案。
生態脆弱區是指由于生態系統本底脆弱、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加之長期過度開發等人為活動干擾,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等問題頻發的區域。目前,生態脆弱區占全球陸地面積的50%以上,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防護林是以發揮防護作用為目的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營建防護林可以有效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御災害,對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區域環境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以國家運作的方式大規模營建防護林,已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應對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區域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主要手段。全球多個國家相繼實施了對全球有較大影響的林業生態工程,如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羅斯福工程、治山治水防護林建設工程、北非五國綠色壩工程等。我國大規模有計劃地發展防護林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伴隨改革開放,我國實施了世界著名的林業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為三北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三北工程啟動40周年之際,“2018國際防護林學研討會”在沈陽召開,會議重點總結了我國三北工程40年建設主要成就,并科學分析了三北工程面臨的形勢與問題。2023年,時值三北工程建設45周年,按照當初的5年之約,如期舉行“2023國際防護林學研討會”。特別是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召開專題座談會,對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做出重要部署,強調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通過本次會議,將聯合世界范圍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企事業單位、實驗林場等專家學者、教師、管理決策者、林業科技人員和學生共同交流防護林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進一步促進防護林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協同創新乃至學科發展,對于新時期我國防護林生態工程建設實現“高效、持續、穩定”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