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國科學院頒發2024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和青年科學家獎、國際科技合作獎,表彰2024年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金屬所完成的“金屬極小晶粒尺寸效應”榮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基礎研究獎,沈陽生態所參與的“黑土區耕地退化阻控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榮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科技攻關獎。金屬所李昺研究員、沈陽生態所孫濤研究員榮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沈陽自動化所梁煒研究員榮獲中國科學院年度先鋒人物榮譽稱號。
“金屬極小晶粒尺寸效應”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李秀艷、徐偉、張寶兵、羅兆平。項目團隊聚焦極小晶粒尺寸金屬的結構與性能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通過自主開發的極端變形技術,將多種金屬晶粒細化至十納米以下,突破了晶粒細化極限,發現了臨界尺寸下晶界自發弛豫、受限晶體結構和反常相變等現象,特別是發現金屬在晶粒尺寸極限時轉變為一種新的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幾何約束使其具有接近理論強度的超高強度、接近熔點不長大的超高熱穩定性及極低的擴散系數。極小晶粒尺寸效應的發現引領了國際納米金屬領域研究?;谠撔?,團隊研發出新型高溫合金、鋁合金及耐磨軋輥等部件,在相關領域得到應用。
研究集體成員合影
李昺主要從事磁卡制冷材料、壓卡制冷材料等研究,發現并命名了龐壓卡效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曾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日本中子學會獎勵賞等多項榮譽,202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
李昺研究員
孫濤長期專注森林地下生態學研究,在根系輸入對森林土壤碳庫形成、穩定與提升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牽頭創建了全球森林根系生物學研究網絡(Global-RBN),發現根系輸入是溫帶森林土壤碳庫的主要來源,其貢獻可高達70%以上,改變了“土壤碳庫主要來源于地表凋落物”的傳統認識,為森林土壤培育及碳匯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參考。曾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支持,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孫濤研究員
梁煒長期致力于WIA自主工業無線網絡的研究工作,深耕制造業二十年。近年來,她帶領團隊在工業無線網絡主動安全防御的技術和應用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制定了相關行業標準,成果轉化產品并獲得了國內首個且目前唯一產品證書。曾獲國際電工委員會最高獎“IEC 1906獎”以及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中國科學院巾幗建功先進個人、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梁煒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設立4個獎項實行分類評價。個人成就獎主要獎勵長期活躍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創新成就、對相關學科領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杰出科學家;基礎研究獎旨在激勵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始創新成果;技術發明獎旨在激勵在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獲得高價值知識產權,通過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或生態效益;科技攻關獎旨在激勵在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按照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兩類實行分類評價,本年度每類各10人獲獎。
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旨在表彰弘揚踐行科學家精神、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科技創新作出重要貢獻并展現出良好精神風貌的全院年度先進典型,本年度6名個人和2個團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