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科普宣傳活動以“控制腐蝕危害,構筑綠色家園”為主題,科普報告、“走進腐蝕世界”科普展覽、“趣味腐蝕現象”系列科普實驗及科普知識問答等活動,向社會公眾普及了腐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利與弊,以及如何控制腐蝕,提高腐蝕防護意識。。
其中,“走進腐蝕世界”科普展覽從腐蝕揭秘、腐蝕與生活、工業與自然環境腐蝕、核電知識、腐蝕的利用、重大工程腐蝕等6個展區為公眾全面展示腐蝕與防護知識,讓大家認識到腐蝕問題對日常生活乃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影響。在“趣味腐蝕現象”科普實驗區,金屬所的科普志愿者們為前來參觀的公眾演示了“電解池中的五彩繽紛”,“金屬的吸氧腐蝕”,利用“水果電池”驗證金屬活潑性順序等科普小實驗,社會公眾通過現場參與,近距離了解腐蝕科普知識。
活動中,前世界腐蝕組織主席、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韓恩厚作了題為《腐蝕-使用材料的永恒主題》的精彩報告。韓恩厚在報告中介紹,全世界每年對材料腐蝕付出的經濟代價約為2.5~4億美元,占各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3~5%。廚房里銹跡斑斑的鐵鍋、水龍頭,道路融雪劑腐蝕的馬路、橋梁,這些我們身邊的腐蝕幾乎無所不在。金屬腐蝕產生的重金屬離子會污染土壤、植物、水,從而進入食物鏈,對人民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重大影響。同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腐蝕也有其對人類有益的一面。日常生活中,電熱水器中的鎂棒,是熱水器內膽的一個擋箭牌,所有發生的水垢,水堿腐蝕(水垢也叫水堿),都由鎂棒這個擋箭牌來完成。在醫用領域,可降解鎂合金可以作為植入人體內的心臟支架和骨固定材料,隨著植入時間的延長,會發生緩慢的腐蝕而降解,多余的腐蝕產物會通過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排出。
韓恩厚研究員指出,中國科學家在腐蝕領域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技術,為近年來中國制造不斷刷新世界紀錄而保駕護航。我國的核能發電快速發展,核電站運行首先必須解決好安全問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10余年努力,近年來建立了模擬核電站服役條件與服役過程中可能的材料性能退化行為的系列測試評價技術,在此基礎上開拓性建立了核電站關鍵部件的服役安全評價評價技術,為保障核電站運行安全提供了成套技術。此外,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在世界橋梁建筑歷史上創造了多項奇跡,在這其中,先進的腐蝕控制技術是讓港珠澳大橋長壽的秘訣?!版隙鹚奶枴蓖瓿扇祟悮v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任務,使用了中國自主研發的鎂質航天器部件,表面采用具有防腐、導電、電磁屏蔽的多功能性鍍層進行防護,該鍍層在大的晝夜溫差下具有好的結合力,確保了嫦娥四的成功發射和穩定運行。
韓恩厚研究員表示,保護地球資源,建立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要大力發展腐蝕防控產業,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和環保的防腐蝕之路,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