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備這份報告,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包信和花了很多時間。
演講時,這位中科院院士一直站在聽眾中間,時刻準備著與大家互動,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讓包信和如此“緊張”的,是近日中科院沈陽分院公眾科學日的一場科普報告。
“碳、氫、氧是石油的主要構成元素,二氧化碳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只要再來點氫,變出油不是難事?!卑藕妥詈蟪晒Φ赜蒙鷦?、通俗的語言,向聽眾詳細講解了油是如何“變”出來的以及水制氫的原理。
“讓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了解科學、懂得科學,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麑Α吨袊茖W報》表示。
在公眾科學日開幕當天,包信和向前來聆聽院士報告的學生發出了熱情的邀請,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激發出興趣和激情,走進科學的世界。
對話院士
“一朵花有5個花瓣環繞它的莖,旋轉一周,從5個位置看這朵花都是完全一樣的?!敝锌圃涸菏咳~恒強從人體視覺和審美的角度入手,為中學生們作了題為《奇妙的對稱》的科普報告。
從人體、動物、建筑、詩詞、藥學到菲波那契數列和晶體結構,從直觀感觸到科學應用,葉恒強將對稱描述得繪聲繪色,帶領小聽眾們走進了一個奇妙的對稱世界。
報告結束后,臺下聽眾的發問一輪接著一輪。
“什么是您一直鉆研、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一位中學老師的提問讓葉恒強莞爾一笑:“我承認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簡單點說,就是要保持科學的信心,對于未知和未曾發現的科學規律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P>
葉恒強還分享了自己對中學和大學里不同學習方法的感悟,以鼓勵在場的中學生把握現在的學習機會。
從海洋生物資源、礦物資源、海洋能源到開發利用海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封錫盛則把聽眾引入了水下機器人的世界。
通過淺顯的語言和圖片,封錫盛向同學們介紹了水下機器人的發展現狀,并且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并投身科學研究。
除了圖文并茂的演講,聽眾還可以在沈陽自動化所真真切切地看到水下機器人,因此提問也非常踴躍。
而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禮堂,中科院院士沙國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科學實驗,讓中小學生親自上臺參與實驗操作以體驗科學的樂趣,同時鼓勵同學們多動手、勤思考。
觸摸科學
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公眾開放日,該所研究員陳吉平為聽眾揭示了化學污染的各種形成緣由及危害,分析了我國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的現狀;研究員陸世維則用具體案例向聽眾闡釋了存在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化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兩天的開放日共接待來自大中院校、高新園區創新服務中心、相關社區和幼兒園等多家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3200多人。
中科院金屬所的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后接待了來自東北大學、沈陽市第二中學等學校和單位的430余人參觀,是歷屆開放日活動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很多參觀者都是慕名而來,并希望這樣的開放日能多一些。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東北生物標本館和樹木園科普基地,則以別樣的方式接待了前來參觀的學生和市民。
該所研究員耿涌為市民作了題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的科普報告。在標本館的報告廳,還有老師專門指導學生制作標本。
在樹木園科普基地,黃彥青老師手持一片杜仲葉子,將其從兩端輕輕拉開,葉片卻沒有斷開。同學們仔細觀察后發現,原來被拉開的葉片通過一根根細小的絲線連接在一起。由此,黃彥青給學生講述了杜仲的藥用價值以及生長習性。
同學們從講解中收獲頗多,陪同的家長也紛紛拿出紙、筆和相機,認真記錄下每個物種,并且不時提出疑問。
一位家長表示,希望這個園子能經常對外開放,園子里的植物種類比外面的公園豐富得多,家長們可以經常領著孩子來這里親近大自然。
在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院士鄭守儀開展了“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蟲專題科普活動。
而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該所副研究員陳兆鵬和唐誠分別作了題為《身邊的化學》、《探索未來的海洋》的科普報告,用大量生動的圖片講解了海岸帶環境化學研究的意義、身邊的化學常識、為什么要研究海洋和海岸帶、海洋探測技術和儀器等內容。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12-05-28 A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