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本報記者 王延斌 本報通訊員 高光雨 王曉東

編者按 緊緊圍繞山東需求,中科院往左伸連接需求,山東往右伸連接技術,雙方找到交集,以各自優勢打通同一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孫殿義一行走進山東,對院地合作的主要企業和研究所進行調研。本報記者全程跟隨調研,近距離觀察院地合作的諸多項目和平臺。從今日起,本報將開設“院地合作在山東”專欄,將山東省和中科院合作的歷史與現實予以梳理,以饗讀者。

46歲的山東農民白景元種了20多年地,一直不相信“鹽堿地上產小麥”的神話。

但最近,這種神話卻發生了。在冬春兩季沒有灌溉、追肥的情況下,他的小麥畝產達到了630斤,創下了中度偏重鹽堿地種植小麥成功并創高產的新記錄。創造這個奇跡的是中科院——經過30年努力,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團隊創造的種子打破了“鹽堿地上不產小麥”的傳統。

在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耕多年,這不是中科院在山東省播下的唯一一粒種子。自1999年與山東省建立全面科技合作關系后,雙方在產學研領域孕育了成百上千的種子,它們生根、發芽乃至成長為參天大樹并在產業化的道路上逐漸形成一片森林。

在應用為王的創新時代,前者求賢若渴,后者育才有道。15年過去了,遍覽齊魯,從東到西,無論是濟南的信息產業,還是青島的海洋產業,從南到北,無論是臨沂的新材料,還是東營的生態產業,到處都有中科院的印記。

山東省有需求,中科院有人才、有成果,結合在一起轉化成為第一生產力,轉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在雙方尋找技術交集的共同努力下,影響深層次合作的障礙仍需研究和排除。一如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孫殿義在此次調研中不斷提醒的:中科院與山東省合作一對一的“點”多一些,還沒有實現組織化,還需要有策劃和謀劃。

解決“牛鼻子”和“卡脖子”問題:產業要轉型,科學家的思維也要轉型

山東省要依托科技解決發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問題;技術再高,沒有需求,沒用;科學家需要把論文做成會看的、會跑的、會跳的。

蔣丹宇現在幾乎成了半個淄博人。

身為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的他,另一個身份是“精細陶瓷粉體與先進成型技術實驗室”主任,因為后者屬于淄博市高新區共建,一年中,他的很多時間都在淄博度過。

借助淄博市搭建的平臺,這位無機非金屬材料博士帶領著團隊已經有7項成熟成果在淄博落地,為產業化還與當地的企業——山東合創明月精細陶瓷有限公司合作轉化。

“你如果在上海,做的工作可能上不著天,下不接地;但在這里,扎扎實實的把成果轉化了,實實在在的服務了社會?!睂O殿義的這句話也說到了蔣丹宇的心坎里。當然,莊鳴更是。

身為淄博市委常委、淄博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他時常糾結于“大量的企業急需技術、大量的論文又束之高閣”的現實,為此,他時常跟同事們一道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奔走,“只為求賢”,“我希望我們的比較優勢產業找到有著比較優勢的科研院所,雙方共建產研院?!?/P>

淄博是山東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發展歷史已逾百年,其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機電裝備建材等主導產業曾經使其名聲在外,但也造成了該市偏重的工業結構。在孫殿義看來,還是一個“工業化城市”,高耗能產業比較多,需要通過高技術產業來提升和轉型。

從經濟結構上來說,淄博市是山東省的縮影。

轉型當下,結構偏重的山東經濟加快了“由重轉輕”的步伐;尤其是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拉動下,山東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一手抓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而這“雙輪”轉起來,無一離開科技。

所以,當山東省高層在各種場合屢屢提及:“山東省要依托科技解決發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問題”時,不足為奇。

當然,合作是雙向的。在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當下,從地方到中央,從企業到科研院所,都面臨轉型問題。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服務經濟的大背景下,中科院也將科研的觸角伸及全國各地,“作為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中科院不僅要在基礎研究和知識創新上有所作為,也要延長創新鏈、把科技成果變為現實生產力,成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力軍?!敝锌圃涸洪L白春禮曾經如此表示。

在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過程中,中科院著力在院地合作的廣度、深度上做文章,推出了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與地方共建研發基地等新舉措,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在這種思路下,院地合作成果在山東各地遍地開花。按照統計,截至2012年底,僅僅通過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累計組織1000余項該院成果在山東轉化,并使企業新增銷售收入930億元。

“產業要轉型,科學家的思維也要轉型”,在本次調研中,孫殿義更愿意站在科學家的角度上解讀院地合作,“科學家不應該是僅僅寫寫論文,評個職稱,晉個院士這些追求,更應該是到處尋找需求。因為技術再高,沒有需求,沒用?!薄翱茖W家要把論文做成會看的、會跑的、會跳的?!?/P>

扎根山東15年:由項目之點,到人才之線,產業之面

山東缺科技資源,但不缺尋找科技資源的能力,山東人的“傻”和“倔”也意味著他們能找到更多的資源;中科院落子山東,這里面有天時、地利之外,更多的是雙方感情和信任的成分。

王兆連的肚子里存了很多故事,這些或惆悵或幸運的故事都與中科院有關。

“跟中科院合作11年了,我忘不了那年冬天?!?/P>

當年,濰坊市下轄臨朐縣組織了8名企業家進京,在北京友誼賓館跟中科院的有關研究所對接,讓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兆連感到幸運的是:“8家企業,我是唯一帶著項目回來的?!?/P>

“那次對接會上,我認識了電工所的董老師,他把顧國彪院士介紹給我,我們的緣分由此開始?!比ツ?,華特磁電與中科院電工所簽訂了“1.5特茲拉蒸發冷卻立環高梯度磁選機合作開發協議”。而這是雙方在11年間的第二次合作。

持續11年的緣分不是偶然的。據本報記者了解,研發資金上,華特磁電對科研人員幾乎有求必應:“包括項目前五年拿銷售8%的提成投入研發,研究人員的工資公司給付等”;而對研究所來說,“這個項目我們就投華特一家,別人要也不給?!鄙綎|省科技廳副廳于書良評價到,“雙方的合作機制中含著許多感情和信任的成分?!?/P>

塑料在自然界中不易迅速降解,中科院理化所季君暉博士承擔了一個國家級的降解塑料產業研究課題,經過多年攻關終于在降解塑料領域擁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并很快在山東匯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產業化。

匯盈新材料與理化所的緣分何在?“我每年支付300萬元研發運行費用,在這個項目之外,你幫我研發,我支付研發資金,我們依據項目商量產權問題?!?/P>

張凱鈞董事長的這句話大大咧咧,卻引起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孫殿義的共鳴,“與科學家合作就要有點‘傻’的精神,科學家干技術行,商業不行;企業家商業頭腦行,只有‘傻’一點,合作才能長久?!?/P>

山東缺科技資源,但不缺尋找科技資源的能力,山東人的“傻”和“倔”也意味著他們能找到更多的資源。傻,意味著他們不因小利失大局;倔,意味著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兩點上,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所爭取到山東,將“從不開分店”的中科院上海藥研所首次引入山東都是例證。

“山東人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敝锌圃簾熍_海岸帶所副所長王曉斌如此評價。

當然,在院地合作問題上,山東人也有著“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務實。

不論是在濟南、濰坊,還是煙臺、青島,山東引入中科院資源的模式不同,但共性之一是避免“空對空”。就是以項目為載體,搭建平臺,吸引人才,通過外部人才帶動,提升本地人才層次,最終推動整個產業發展。

“院士可能因為身體等原因不能在地方長待,但他的團隊可以;我們的經驗就是項目先落地,以項目帶動人才聚集,讓團隊靠上;同時,搭建平臺,還可以帶動培養更多的本地人才?!?/P>

在煙臺海岸帶所,當孫殿義隨口問起“研發人員中山東人的比例”時,“45%”的回答還是讓他大吃一驚。因為這個數據的背后,一方面是人才的回流,這始于山東人的“戀家情結”;另一方面確是中科院的培訓系統對本土人才的提升。因為真正的高端人才很難引進,只能靠自己培養,使人才由“飛鴿牌”變成“永久牌”。

“引進一個項目,搭建一個平臺,引入一批人才,成就一個產業?!眳⑴c院地合作的六市中,這幾乎是一個通用范式。而平臺則給孫殿義留下深刻印象。

在濟南高新區,山東省量子通信研究院、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平臺聚攏了一批海內外人才?!拌F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哪怕人才是流動的,但平臺卻帶不走,而平臺卻可以為一批企業服務,最終推動產業前行。

“重兵”布山東:由科學原創走向產業化

在山東,中科院的項目、平臺幾乎遍布各市,并連成網狀;下一步,如何把中科院“聰明的大腦”與地方戰略無縫地銜接,如何讓知識、人才、成果順暢地流向企業,這需要雙方探討。

43年前,我國工業微生物的開拓者,曾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所長的方心芳院士著眼于石油發酵發展趨勢,提出采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長鏈二元酸(一種合成尼龍、香料、油漆等產品的原材料)的課題,并開始科研攻關。方院士去世后,由該所陳遠童研究員領導這一課題組繼續研究。

從立項研發到申報發明專利歷時26年,兩代科學家用40年努力,創立了我國生物化學品新興高科技產業。這一發明徹底打破了外企對我國的技術封鎖,產品完全替代進口。5年前,山東省將長鏈二元酸碳12以獨家許可的方式引入,到2010年,在我國國內建立起5家長鏈二元酸生產企業,總產能約5萬噸左右。至此,我國這一創新成果帶動的創新產業基本形成。

對山東省來說,“長鏈二元酸”的引入是件大事。而對中科院來說,高技術轉讓的意義早已大于事情本身。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路甬祥更認為:“這是微生物技術高技術綠色產業發展的典型,要做好穩定生產并擴大成果”;“這是一個科學原創走向產業化的成功案例,也是綠色生產過程形成新興產業的范例。對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提升產品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意義重大?!?/P>

將重量級項目引入,將重量級科研機構引入,這是15年間,山東省與中科院合作的主基調。還是去年年底,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與濰坊市政府在濰坊簽署“共建中國科學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濰坊中心”協議。濰坊中心是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在全省范圍內建設的第5個區域中心。

這是別具特色的山東中心:該中心采取“1+N+M”的模式。

“1”,依托山東省科學院在濟南成立中心本部,全面協調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的科技合作工作,“N”,在山東省部分城市建立技術和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M”,與山東的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建各種類型的科技創新、產品孵化和產業化實體。

由點,及線,乃至覆蓋整個山東之面。使得山東省與中科院的合作保持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緊密度。以做一次性醫療器械和藥品為主導的威高集團與中科院的合作被視為院企合作的范本。

在威高集團,董事長陳學利非常滿意雙方“深入到水面以下的合作”。在產學研合作的道路上,中科院甚至為其量身打造了“中科院—威高集團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在孫殿義看來,“中科院的市場化組織能力差一些,而威高作為企業的市場化、產品化、產業化能力都很強;企業出問題,中科院參與,并調動各所資源攻關?!钡愃朴谕呒瘓F的這種合作模式,畢竟太少。院地、院企如何跨越“點對點”的項目合作,上升到全方面合作,在產業鏈條的不同方面吸引中科院的不同科研力量參與,考驗著雙方的智慧。

而這也符合院地合作的初衷:“如何把研究機構與地方創新體系、經濟社會建設更緊密地結合、無縫地銜接,讓知識、人才、成果順暢地流向社會和企業,這需要雙方在政策、評價標準、支持方式上共同設計創新?!?/P>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